鬣狗

你知道历史上道家曾经进行的一场了不起的社

发布时间:2022/11/1 13:00:09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m.39.net/pf/a_4927619.html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并借这个故事给大家讲讲中国的道家,说说道家曾经进行的一次了不起的社会实践。

皇帝的特使已经走了很久,屋里的两个人还是默默无语,相对枯坐。特使来,其实只说了一件事,那就是大汉帝国的宰相萧何去世了。天渐渐暗了,有人进来点起了灯光,照亮了屋里的两个人。两个人是一老一少,两个人都不是话多的人,都在默默想着自己的心事。年轻人叫刘肥,这个肥字本来应该属于一个很胖的人,但这个年轻人却很瘦,他实在是胖不起来,自打懂事起,他就活得非常的内疚。

他是他父亲刘邦和使唤丫头曹氏一时冲动犯下的一个错误。当他一生下来,看到的就是父亲皱着的眉头,正妻吕氏凶狠的目光和他母亲满脸的不好意思。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大了,一不留神竟成了这个家族的长子,惹得每个人都不高兴。

庶子是没有地位的,作为一个多余的人,他站在一边,看着世间风云变幻,看着自己的那个不着调的父亲竟然鬼使神差地当了皇帝。整个过程和他一点关系没有,他只是远远地躲在后方,他的任务就是别碍别人的眼,别惹别人讨厌。他唯一的温暖就是萧何,他父亲的老兄弟,他庇护着他,不管多忙,萧何都会过来看看他,给他一些小东西,和他说说话。他心里一直想,其实萧何才更像是他的父亲。

父亲做了皇帝,大封天下诸王,又是萧何说情,封他做了齐王。齐国可是个好地方,那是当年周武王封给姜子牙的地方。他临行时泪眼朦胧地看着萧何,他知道这个父辈已经没法为他做更多了。

他是个软弱的人,这么多年的担惊受怕、谨小慎微,让他找不到当王的感觉。正当他不知所措的时候,面前的这个人来了,这个人也是他父亲的老兄弟,但他和他不熟,他一直在前面打仗,现在这个人主动要求来给他当相国,来帮他治理齐国。他一看到这个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他就知道上天总算是待他不薄,自己又有主心骨了,这个人就是曹参。

与此同时,曹参看着眼前跳动的火光,在心里也叹了口气,当年的老兄弟就这么走了。想想当年从沛县老家一块儿闯出来的这些人,他至今还觉得不可思议。当年的带头大哥,混混儿出身的刘邦是乡治保主任,曹参自己是个管监狱的老头,灌婴是赶大车的车夫,樊哙是卖狗肉的屠户,周勃是个吹鼓手,就萧何还像点样,算是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就是这么一帮上不了台面的人物,天下竟然落到了他们的手里。这么一帮人竟然神气活现地坐在朝堂上主宰天下。曹参看着外面晦暗不明的星空,心里苦笑,难道这就是天意吗?

外面起风了,曹参打破了沉默,对齐王刘肥说道:我很快就要进京了,我想萧何临终前向皇帝推荐的人一定是我。刘肥吃了一惊,慌乱的不知说什么才好,半晌才说道:萧何不是和你一直不合,怎么还会推荐你呢?

当初刘邦封赏天下功臣,曹参因为战功彪炳,被推第一,但刘邦却把第一功臣给了萧何,他的理由是群雄逐鹿天下,大家在前面东挡西杀,只能算是鬣狗。萧何在后方镇守,是运兵筹粮,那才是猎人。弄得大家在嘴上服气,但心里都不痛快:我们这些人出生入死的玩儿命,到头来怎么还成了狗了?

现在听见刘肥问,曹参平静的反问:萧何是文治第一,我是武功第一,两个第一在一起能合吗?那样你父亲还睡得着觉吗?

刘肥体会着其中的滋味,想着曹参战功天下第一,却从中央远避到地方,这里面的胸怀以及韬晦的心计可以讲是深不可测,让人不可捉摸。再想想萧何、曹参,这两位叔父对自己这个可怜人关怀备至,现在一个死去,一个又要离开。国家有制度,诸侯王无故不得进京,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啊。这些年他对曹参一直以师礼相待,满心凄惶的刘肥这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他俯身下去说了句:师傅保重。

三天以后,曹参被召进京,年仅18岁的汉惠帝刘盈郑重其事地把相印授予了他,曹参当上了汉帝国第二任的宰相。可从这天开始,汉惠帝就见不到人了。那时候宰相是在官邸办公,也就是在家办公。自从曹参从自己这里领走了相印,皇帝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人。大臣有公务到相府去见曹参,答案基本就是一句话:以前是怎么办的,现在你还怎么办?说完这句话就拉着大家一块儿喝酒。就这样,每天是醇酒美人。少年天子刘盈就不乐意了:你这不是倚老卖老吗?你这不是看不起我吗?有这样拿喝酒当办公的吗?是越想越生气,这刘盈就叫来了自己的哥们儿,也就是曹参的儿子曹窋,让他回去问问他爸:高祖归天,皇帝年轻,全靠着宰相治理天下,可您就这么天天喝酒,不管事儿,怎么能治理好天下呢?

曹窋心里那也是一肚子的气,回到家一看,他爸和一帮大臣正在那喝呢,曹窋气鼓鼓的就把皇帝的话给说了,没想到这老曹他还急了,把酒杯劈头盖脸的扔过来:你一小毛孩子也敢掺和国家大事。叫人把曹窋摁地上就给打了20板子。汉惠帝刘盈一知道那就急了,立刻派人给我传宰相。等曹参一来,刘盈是大声质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曹参平静的问:请问陛下,您和高祖相比,谁更英明呢?刘盈回答:我当然不如先帝了。曹参又问:那我和萧何相比又如何呢?刘盈冷笑着回答:我看你好像也不如萧何。曹参笑道:您不如先帝,我不如萧何,他们以前制定的法令规章,我们就继续照着做,不是很好吗?惠帝刘盈默默想了很久,最后好像是想通了,释然的笑了:你果然是个明白人,萧何没有看错。之后他又加了一句:宰相尽可以继续无为而治,但又何必喝酒伤害自己的身体呢?

曹操瞟了一眼汉惠帝刘盈身后的幕帐,他好像看到了那双锋利的眼睛,他淡然一笑:谢陛下关心。

曹参为相三年就因为饮酒过度而死。而就在这三年,天下大治,渐渐恢复了生机。曹参之后陈平继相位,继续遵循萧规曹随的政策,同样也因为畏惧幕后那位吕后的威势,一味地饮酒韬晦,不过这个聪明人他幸运地坚持到了最后。

今天说的是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萧规曹随。那这两位宰相的那个规和那个随到底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

其实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说的。像汉朝之前的那个秦朝,那实在是太有为了。秦朝以严刑峻法著称,都说秦法条,其中的这个“三”是多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远远不止条,因为法条太多,一般人实在是记不住。那时候又是竹简,拿着又很不方便,这时候就出了一个奇才,那就是后来祸乱了秦朝的太监赵高,他就记得住。说到竹简那堆得跟山一样,你要随便问哪条,这个人张嘴就来,因为他下过苦功,而且他的记忆力超强。就凭这个能耐,始皇帝走在哪儿都得带着他,他就是始皇帝的贴身法律顾问,他就是一个活动的书架。

那弄这么多法干嘛呢?因为秦国几代人都有统一天下的伟大情怀,法律是越加越多,最后把全国都变成了一个大兵营,变成了一架强劲的战争机器。生在那段时间的人过得都不是人的日子。尽管后人说起来那是津津乐道,挺过瘾,但当时的人们其实是极其不幸的。

没有一本书里说过,这个萧何的道家思想是跟谁学来的?但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这帮淮西兄弟,深知民间的疾苦,知道在那个一统天下的伟大事业下老百姓的苦难。萧何的选择应该是顺从自然,而道家本身就是以自然为法,所以不管是萧何选择了道家,还是道家选择了萧何,应该说这是一个自然的结合。

与浩若烟海的秦法相比,萧何在进入关中的时候和老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和偷盗者有罪。完了,就这三条。当然后来也知道,光这三条对打击犯罪那实在是不够用。后来加到了九章,其实还是非常粗犷的。和以前历朝历代相比,汉朝统治集团的出身和教育水平那是最低的。所以他们很清楚,他们没法儿教育老百姓该怎么生活,老百姓自己很清楚,比你还明白吗,你只要别生事就都行了。

这种思想延续下去,就迎来了后来的文景之治,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那时候的景象现在看着那就是不可思议了。在文帝的后期,天下租税减半,有一年甚至全国全免。宫廷里几年都没有添新的车辆,帷帐上不许绣花,皇帝的裙子不许拖到地面。到景帝的时候,那更邪乎,那么大一个未央宫,宫女、太监加起来才三十六个人,那夜里空的都吓人。省的钱都去哪儿了呢?都省给老百姓了。那时候一个县的XXX全加起来才6个人,无为而治到了极点。

说到道家,在诸子百家中其实并不显眼。在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经飘然而去之前,世人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用孔子的一句话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那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在一些古书里却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像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经常有道家的人士出现在他们周围,放言讥讽:你们就算了吧,你们就放下吧,天下没你们还好点儿,天下就是因为你们的XXXX给折腾乱的。

说到道家的思想高远,高得有点儿摸不到头儿了,因为他的模型太大了。在他之后上千年,人们还在争论这世界它到底是平的还是圆的?而道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在研究宇宙的问题,他们所说的那个道,其实在宇宙开始之前就有了。中国的哲学刚一亮相就惊世骇俗,到了这个程度,到了这个高度,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但道家一直被认为是隐士的学问,隐遁在山野之间,这里边的代表人物就是庄子,庄老师对入世、对政治表示了强烈的厌恶情绪。所以听起来这么高深莫测的学问,那对治世到底有没有用呢?汉朝,是第一个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实践下来的结果有利有弊。说到有利的是,生在那时候,那实在是太幸福了。人们过着简单、无忧无虑的生活,悠然自得,自己过自己想要的日子。但是他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这个世界它不是你一个人生活呀,很遗憾,你的旁边还有匈奴。

当你无为而治,你的国家机器几乎停止运转的时候,那你怎么抵挡那30万如狼似虎的匈奴骑兵呢?所以像老子,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模型,一碰到天灾人祸他就出问题了。你像你遇到大的洪水、旱灾,你政府拿什么救灾呢?周围强敌环伺,经常有外族入侵,你又拿什么去抵挡?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后来一改历代的政策,开始借用儒家、法家来打造强大的国家机器。因为实在不改不行了,匈奴人都快抢到炕头上来了。

像萧何、曹参这样的社会实践,在后来的历史上又有过两次。一次就是统一了三国的晋武帝司马炎,当时天下也是满目疮痍,人口锐减。我看到一个专家的说法,说当时中原人口互相杀得还剩下七十万人了,现在听着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司马炎在当时也实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但是很快,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中央政府太弱,短暂的盛世之后,接着就是八王之乱,天下又乱套了。

另一次就是战乱之后诞生的唐朝。这老李家瞎联系,说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但是李世民和武则天那可都是雄才大略的有为之主,跟道家实际没有任何的关系。后来到了玄宗李隆基,他可是真信,他用的宰相就是名相姚崇,这可是个著名道家,结果再次上演了一次无为而治。国家当时富裕的简直都无法形容,著名的开元之治大家都知道嘛。但也应了道家自己的那句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之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国家根本就无力抵挡。

在这之后,道家就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退出了庙堂,逐渐演变成了追求长生成仙的一个山野宗教。但是道家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在社会实践上尽管有他的局限性,但是他的很多思想还是很了不起的。后来很多大政治家都说自己是外儒内道,依照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依然是治世的法宝。

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比喻,说我们这个民族一路走来就像是顺水行舟,说到那个水那就是自然规律,这是道家。说到那个舟,那条船,这个是规矩,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儒家。而回头是岸,随时给自己留下的那条退路,这个就是佛,就是释家。在茫茫的宇宙里,过去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8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