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繁衍 >> 梁晓声在流年碎影中回望,在烟火人间中驻
本剧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为背景,刻画了从这里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有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而更多人则像父辈那样继续生活。
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50年的百姓生活画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遗憾。”
其实,作者梁晓声同样出身于贫苦的工人家庭,也曾经历上山下乡。他曾说:“读书是最对的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正因他酷爱读书,擅长写作,后被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深造,这也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中国之往昔今朝,确实可用沧桑巨变加以形容。凡过来人,都应多讲讲……”
梁晓声一路跌跌撞撞走过的路、遇见的人、经过的事,经过岁月,沉淀成为《人世间》。
“以心中微光照亮平凡人生,尝世间百味仍存热爱。”
梁晓声的《那些岁月……》收录了他近年创作的散文随笔。忆过往记录中国,用文字温暖人心。
关于读书那些事
依我想来,人和书的关系,大抵可分为如下的四个阶段——童年时听故事的阶段,少年时看连环画的阶段,青年时读小说的阶段,中年时读书范围广泛的阶段。由此,以后成了一个终生具有读书习惯的人。
童年时居然不喜欢听故事的人不是没有,有也极少。不喜欢听故事的儿童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不幸是先天的智障儿童;另一类属于天才儿童,自幼表现出对某方面事情异常强烈的兴趣,如音乐、绘画、科学问题,所以连对故事都不感兴趣了。实际上,这样的儿童几乎没有,不喜欢听故事不符合儿童的天性。情况往往是这样——大人们主要是他们的家长们,一经发现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情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兴趣,便着力于对他们进行专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期使他们在某方面成为日后的佼佼者。目的能否达到呢?
应该说,能的。
毕加索和莫扎特都是如此培养成功的。
在中国古代,皇族的后裔基本是听不到故事的。一个孩子一旦被确立为第一皇权接班人,那么他就被专门的教育“管道”和方法所框入了。在那种“管道”里没有故事,只有大人们希望他们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但此种示范若成为一个国家学龄前教育的圭臬,对整个国家是不幸的。
《红楼梦》中有一个情节是——宝玉因偷看闲书而误了“家学”作业,受到惩罚。可以想见,宝玉的童年是不大听得到什么故事的。他是贵族子弟,对他所进行的教育也是以贵族对后裔的教育为圭臬的。进而言之,一切希望自己的子弟有出息的贵族之家、商贾之家、书香之家乃至平民之家,都是那么对子弟进行教育的。教育目的也只有一个——使子弟们成为“服官政”的人。
87版《红楼梦》剧照这种教育,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符合皇权要求的“干部”,另一方面使国家产生了一批批能诗善赋,个个堪称语言大师的诗人,于是中国的诗词成果丰富。
而这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值得深刻反思——自然科学几乎停止了发展,现代哲学毫无建树,工业创造力远远落后于别国,使中国在近代的世界成了一个大而弱的国——人弱了。
所以,我们得到的具有教训性的答案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不喜欢听故事的儿童多了,肯定的,绝不是好事。值得重视的仅仅是,哪些故事才是大人应该多多讲给孩子们听的好故事。只要是应该讲给孩子们听的好故事,何必分外国的还是中国的?那些在此点上首先强调外国中国之分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十之八九是伪人。他们明里鼓噪只有中国文化才适合中国人,暗地里却千方百计地要将儿女送出国去。
不说他们了吧。
接着说人和书的关系——喜欢听故事的学龄前儿童识字以后,会本能地找书来看,于是人类的社会就产生了“小人书”。“小人书”是特中国的说法,外国的说法是童话书,意为用儿童话讲给儿童听的故事书。“小人书”也罢,“童话书”也罢,都是大人们的文化给予现象。大人们的给予,也是社会的给予,这是人类社会的特高级的现象。从本质上看,却并非唯人类才有的代际现象,在具有族群依属本能和社会性的动物之间,类似的代际责任表现得不亚于人类——如在象群、猩猩、狒狒、猴和非洲鬣狗的家族以及雁、天鹅、企鹅们的“社会”中,代际间的族群规矩和生存经验的“教育”之道,亦每令人类感动和叹服。只不过在人类看来,它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不具有文化性。
但,具有文化性或不具有文化性,是人类的看法。在动物们那里,其实未必不是族群文化。
民国前的中国,有蒙学书,没有以插图为主的“小人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一类蒙学书,以文为主,故事基本是典故,侧重知识灌输和品德教化,忽视满足孩子们对童话故事的兴趣。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及《山海经》中的某些内容,便是那时孩子们所能听到的故事了。《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狐狸列那》之类童话,在民国前的中国是不曾产生的。
“小人书”并不就是连环画的民间说法。在中国,“小人书”曾专指给小孩子看的书。民国前的中国虽已早有绘本小说,却还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连环画。其年前后才在上海逐渐出现。所以,上海,对此后的中国孩子们是有特殊贡献的。连环画产生后,“小人书”和连环画,开始混为一谈了。
从内容比例上讲,连环画的成人故事比儿童故事多得多。也可以说,连环画并不是专为儿童出版的书籍,但事实上获得了青少年的欢迎。胡适、陈独秀、钱玄同们,当年都很重视连环画对青少年们的文化影响,曾同心同德地为当地的青少年们选编适合于出版为连环画的中国故事。
一个孩子成了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其阅读兴趣会大大提升。于是,连环画成为他们与书籍产生亲密关系的媒介。他们会主动寻找连环画看。他们已不再仅仅是喜欢听故事的“小人儿”,也是喜欢“看故事”的未来的“读书种子”了。
少男少女喜欢看连环画的兴趣,往往会持续到十八岁以后。一过十八岁,便是青年了。青年们的阅读兴趣,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向成人书籍。首先吸引他们的,大抵是文学书籍——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因人而异地受到他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