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繁衍 >> 过度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时候
本文作者:绿流dr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曾经在电影院看过两次,现在重看,却觉得像在看一部新片,许多画面都令人欣喜。
开篇随着悠扬的印度女声哼唱,各种动物缓缓相继在荧幕上出现,一部奇幻的海上历险记就要展开。其实,在童话般的奇妙糖衣之下,是一个人的苦难与重生,也是印度人因宗教冲突而导致的悲欢离合。
故事开始时的背景年左右,印度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后不久,少年派一家生活在印度南部的本地治里。本地治里(Pondicherry)一词的来源通常认为是两个泰米尔单词Putu(新)和Ceri(村庄),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深受法国文化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少年派的叔叔热爱法国游泳池的原因。本地治里很早已有泰米尔人居住,年法国东印度公司在这里建立了商贸据点,其后荷兰和英国皆曾为争夺该地而与法国发生战争。年印度独立,年本地治里加入印度成为一联邦属地。
由于甘地去世后印度政局的动荡,派一家不信任新上台的甘地夫人,于是决定举家搬迁到加拿大。历史背景的描述,在电影里一笔带过,不过在原著中写得很清楚。
南亚次大陆种族混杂,信仰流派纷繁复杂,宗教冲突不断,因为宗教原因,完整的印度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国家。派这位虚构的印度少年,却呈现出各种宗教的完美融合。他先后接触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每个宗教他都信仰,都深入学习。还受父亲这位受无神论者的影响,同时也相信科学。
派先后接触到的这三类宗教,是对印度这片土地影响力最大的三类。(印度信奉印度教者约83%,信伊斯兰教约11%,基督教约3%,锡克教约2%,还有少数耆那教、佛教等。)简要地说,最早的婆罗门教不断演化改进形成了现在的印度教;印度北部由于地势原因,经常面临外族入侵,8世纪起,阿拉伯人、阿富汗人传入了伊斯兰教,并于年建立德里苏丹王朝,年又建立莫卧儿帝国,将伊斯兰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基督教据说公元一世纪起就从海上渐渐传入印度,后来航海而来的葡萄牙人、法国人、英国人使得基督文明的传播更为广泛。
电影的主人公派虽然有众多信仰,但是从小受印度教信徒母亲的影响,对印度教最为熟悉。他也会把对母亲的感情寄托一些在母亲信仰的神身上。原著中能明显看出派对印度教毗湿奴派的偏爱。影片的开头就讲了黑天的母亲在黑天嘴里看到整个宇宙的故事。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其中梵天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奴是宇宙的维持者、保护神;湿婆是世界的破坏者、毁灭之神。严格地说,印度教并不是一个宗教,而是分不清印度本土有多少宗教的西方人对印度多神信仰的统称。这三大神有各自的信徒,他们奉其中一个为主神,另两个也会同时信仰,不过不同派系之间关于神的故事传说会有所区别,来突出自己这位主神更加强大。现在梵天的信徒非常少了,绝大多数是毗湿奴、拉克希米、湿婆、帕尔瓦蒂、象头神、莎克蒂女神的信徒。
传说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毗湿奴的一睡一醒,就是宇宙从毁灭到重生的一个轮回,称为一劫。毗湿奴以十大化身来救世,在电影中提到的有他的第一种化身灵鱼摩蹉,灵鱼在洪水泛滥时拖拽方舟,拯救了人类的始祖摩奴;还有第八种化身奎师那(Krishna),就是黑天,他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阿周那王子的御者和军师,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中提到过他们的故事。
《少年派》里面,派漂泊于茫茫大海,本是素食主义者的他为了生存而杀了鱼吃肉,此时他感谢毗湿奴,因为鱼是毗湿奴的化身,是来救赎他的。后来他漂上无名岛屿,步入苔藓缠绕的森林,见到成千上万狐獴生活在这里,仿佛世外仙境,得到暂时的宁静。但是当太阳落山后,派才发现,他在白天畅泳的湖泊,到了晚上,竟然浮出无数鱼的尸体。老虎躲在船上,远远望着这座岛屿,就像是海上睡着一个人。第一次观影时我以为这是睡佛,还听别人解读说是这像浮着的尸体,暗示这个岛要吃人或者暗示派吃了自己的母亲,还说狐獴暗示母亲尸体上长出的蛆虫。
现在想想,这个岛的外形确定是沉睡的毗湿奴无疑了,而且岛上森林中还找到了“莲花”。派在印度时,看到女友跳舞,有一个动作就表示森林中的莲花,当时派很不理解为什么森林中会出现莲花,岛上这一幕则做出了解释。派从莲花中发现人的牙齿,意识到这是一座食人岛。所以派决定离开这这里,重返人世。
毗湿奴派的神话中,沉睡于宇宙之海的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一劫是宇宙的一轮回,分为四个Yuga时段,首先是SatyaYuga,此时神的力量为众生所感知,世界上没有痛苦;第二期是TretaYuga是一个精神的时代,人类开始用自己的心智来改造世界,但人的心灵交流受到了阻碍,也出现了战争;第三期是DvaparYuga,人类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开始作出选择,物质世界得到更多发展;最后,人类迎来了KaliYuga,是一个纯物质的时代,权力和迷信开始统治人们的精神,所以最终会遭致毁灭。
少年派从发现这个岛,得到暂时安宁,到发现危机,重新找出路,正如经历了一劫,劫后重生。他继续漂泊了不久后,终于获救。原著中说:“这就是印度教,它存在于神圣外壳里,我一辈子都是印度教徒。心里有了印度教的观念,我看见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少年派能在海上漂泊天后生存下来,靠的不仅仅是印度教的信仰。原著中还说:“愿上天降祸于原教旨主义者和拘泥于字面解释的人吧……我们不应该有独占神的念头。”
派在12岁接触到基督教,他从印度教的神那里派感受到伟大的神性,而从上帝之子耶稣牺牲自己去救赎凡人的事迹中,他了解到爱。
派获救后,日本轮船公司调查沉船事件,他作为唯一的幸存者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就是奇幻漂流:暴风雨中一个机缘巧合,他落入救生艇,同船者是斑马,半途闯入的老虎,隐藏在甲板下的鬣狗。斑马吃素,老虎吃肉,在海难中尚能相安无事,而那只最后才露面的鬣狗则露出凶相,想要吃人。不久,聪明的母猩猩来随着洋流漂了过来,还带来许多香蕉。凶残地鬣狗咬死斑马和猩猩,接着鬣狗被老虎扑倒,然后消失了。方舟上只剩下老虎和派,老虎时不时威胁着派,把派赶到记载船上的救生筏上。
第二个故事可能是海难后真实发生的:法国厨子和中国佛教徒水手先上了救生船,厨子扔下救生圈把派拉上了船,妈妈带着香蕉游向了船。厨子像野兽吃了一只老鼠,又开始钓鱼。水手受伤了,厨子骗派和妈妈一起锯下水手的伤腿后偷偷用水手的肉钓鱼。于是厨子和妈妈发生冲突,不久水手死了被厨子吃掉。一周后,妈妈为了保护派,也被厨子杀害、钓鱼、吃掉。派杀了厨子,吃了厨子。也就是说,奇幻版本的故事里,鬣狗是厨子,斑马是水手,猩猩是妈妈,派就是老虎,他人性与兽性并存,厨子激发了他内心的邪恶,所以他需要神来纠正自己被震碎的三观。
妈妈牺牲自己救了派,正如基督牺牲自己挽救众生。原著中描写妈妈出现的语段是这样的:
派从小在父亲经营的动物园长大,从小听到别人对比动物园的动物和野生动物,就开始思考“自由”,派认为,在野外施行的是丛林法则,强大的动物才有自由,而弱小的动物在动物园会比在野外生活得更有保障。父亲告诫他动物的可怕,但是他却认为动物园里最可怕的动物其实是人。这次海上历险记确实证明了弱肉强食和人性之恶。
派越是看到人性之恶,也就越感受到神的伟大,当他独自在海上遭遇暴风雨侵袭时,他却充满敬意地礼赞神带来这样壮美的景象。不管大海带给他的苦难还是馈赠,他都视为神迹:“我每天进行根据现在的情况而改变的宗教仪式一没有牧师也没有圣餐主持的一个人的弥撒,没有神像的得福仪式,用海龟肉做惠赐的礼拜,向安拉祈祷却不知道麦加在哪里,阿拉伯文也说错了。这些给了我安慰,这是肯定的。但是这很难,噢,真的很难。信仰上帝就是敞开心胸,就是不受拘束,就是深深的信任,就是爱的自由行动,但有时候要去爱太难了”
派最终上岸,老虎独自离开,消失在密林中。在海上,猛兽的带给他活下去勇气,回到人类社会,兽性也随之消失。这只老虎究竟是孤独中产生的幻象呢,还是神在冥冥中的指引呢?在派的心目中,老虎永远和他在一起,上帝永远和老虎在一起。答案就很明显了。
派给故事编造出奇幻版本,或许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创伤,避开心理阴影,用美好的童话来掩饰残忍的杀戮。相信童话的人,心中就有神。
派相信不同的宗教,相信不同的神,并没有使他迷茫,反而让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感受到神的存在。在世界处处都能感受到神迹的人,心中必有大爱。
很多东西我们无法证明,只能相信。
海难结束后,派在新的国度,组建了家庭,他心中仍然爱着逝去的家人,用哥哥的名字给儿子命名,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美洲是哥伦布找印度失误而发现的新大陆,如今却庇护这来自印度旧大陆的人,不知道在旧大陆,如今是哪一个yuga时期了。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