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繁衍 >> 战疫微时评第14期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
作者简介:
殷勤,年12月从市中院调入开发区人民法院,现任职开发区法院行政庭法官助理,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分获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二等奖两项。
志愿者王禾田感动了无数人。他用面包车改装成救护车,往返于社区和方舱、医院之间转运病人,他与家人隔离,或者干脆在车里过夜。在这个非常时期,是什么力量让王禾田义无反顾?又是什么让央视记者动容落泪?除了感动,我们还要接纳些什么?
王禾田是社会互助的缩影。从专业的NGO、公益机构、校友会、救灾小组、志愿者车队到各行各业的个人志愿者,从抗疫焦点到边缘群体救助,社会力量前所未有地参与到抗疫总动员中,织成了一幅巨大、绵密的社会自助网络。他们发现和瞄准疫中多种多样的需求,以灵活、多元、广大、自上而下的组织力深入各个末梢,向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
人猿相揖别。人们在困境和危机中表现出的无私、忘我和互助精神,正反映了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嵌套”在社会当中,即便是独处海外小岛数十年的鲁滨逊,也不例外。社会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塑造着我们互动的方法。“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生活总是令人向往,这也表达了对那种“田园牧歌式”共同体的向往:在共同体中,个体之间是亲密无间、互相依存、团结协作的,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整合;这种共同体因为血缘、地缘、亲缘等关系而存在,或基于共同的语言、习俗和信仰,与生俱来,并且伴随左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和谐、长久的共同生活。
多难兴邦,言说的正是共同体经受危机考验,而塑造为更紧密联合体的政治经验。疫情的到来和蔓延,似乎让每一个人都身处危机之中,但社会并没有进入“每个人与每个人的战争”状态,反而将原来分散的社会个体以“温情脉脉”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自救力量。比如民间志愿团队、校友会等社会团体、企业,就在物资总动员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他们全球搜货、各显神通、克服封城、封路后的重重困难和运力不足,医院和医生手中;又比如在非疫区,也有社区工作者和众多志愿者,日复一日冒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生命、健康风险帮助防疫;大部分市民则从社会回归家庭,在抗疫防疫的大氛围中,形成了父子相伴、夫妻相守的家庭伦理氛围。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疫情无疑是巨大的灾难,但在灾难中我们观察和感受到的,是人与人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和谐氛围;是个人对社会的依恋以及考虑群体利益;是一种“我们同属一个共同体”的道德感受;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对他人的帮助和奉献。在守望相助、救人自救的氛围中,每一个公民都感受到了温暖并得到实质帮助,而无论这种帮助是“大”还是“小”。每一个自主的人,其力量的根源就在其中。
团结,一直都是维持人类社会的最重要力量。人类早在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经存在,物竞天择让人为万物之首,人也深深迷恋自己的高智能。但在长达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只是稳定地位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早期石器最常见的一种用途,就是敲开狮子、鬣狗吃剩的动物骨头,吃到里面的骨髓;独自一人的母亲,很难为自己和小孩取得足够的食物,想要养活孩子,需要全部落共同、持续的努力。人类并不主要依靠心智和力量,而是靠着团结机制,抱团取暖,共同抵御大型食肉动物的猎杀,生存和繁衍。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我们的沟通工具更加多样、沟通方式更加多元,交流也更为便捷,但却并没有发展出更适宜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生活方式。那种为了共同战胜疫情所激发的强大互助力量和友爱精神,并没有完全体现在看上去公共危机尚不确定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的生存能力不断增强,对社区和社会的依存感则在减弱,社会上经常流行着一种“用之即弃”的观念,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临时的、短暂的,人与人之间更多被定义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这让我们更多考虑个体利益、个人得失,信任成为稀缺的社会财富,功利主义一时占据了上风和主流。
如果把整个社会想象成一辆高速前行的火车,我们很容易发现,急剧和复杂的社会变迁,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吸纳农村”,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在强调时光和机会的稍纵即逝,强调拼搏精神、“狼性”文化,抢资源,抢发展,火车司机不断加速,轰鸣地一路向前。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的自我整合功能。社会中的个体就算结合了,在精神上也是分离的,是“自危”和“他危”的。由于缺乏共同、稳定的道德情感联系,社群也是变动不居和易于破碎的。
社会是建立在团结机制基础之上的。人与人在相互习惯、相互接纳、相互喜欢的同时,还相互负有义务、负有责任、负有贡献;对于每一个人,这应当深深植根在他自己的意志里,在他的思想、他的性情和良知里,在他既定的环境里、在他的财产里,还在他感到自然的、习惯的、责无旁贷的活动里。
现代社会并不是一个集体道德消失的社会,我们心中依旧充满热情和正义,依旧对于拥有和谐、信任、宽容的社会环境充满期待。如果我们长久以来更重视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群组织的建构,那么透过疫情,我们也可以尝试放慢生活的节奏,更多地回归家庭、回归集体、回归社区,重新审视和发掘属于我们共同的道德、习俗和文化观念,重新燃起那种共享的价值、互助的氛围、利他的精神。
费孝通先生在《美好生活与美美与共》中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描述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美好生活的建构,需要社会各个部分和社会成员不断地相互协调,需要政府、社区、家庭、个体在各自领域内发挥作用,共向发力,重叠共识。人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和认识很难强制作出改变,社会情感纽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在生活中慢慢累积,需要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反躬自省。疫情过去之后会涉及各方面的重建,这也许也包含了建立那种充满自然性、默契性、和睦性以及道德性的情感和文化联系。
(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