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繁衍 >> 恐怖谷效应的克系解读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它在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研究表明,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而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上升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会再度回到正面,产生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机器人的喜爱程度会随着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度而增加,但是当这种相似度达到一个点、介于机器人与真人之间时,我们的感情会由喜爱转变成厌恶与恐惧,对其的好感度跌落至谷底,这就是恐怖谷效应。
而我们知晓在大脑底部,有一个杏仁状的脑结构——杏仁体,它是大脑中的“恐惧中枢”,对判断惊恐信号起关键作用。当你接受到某个信息之后,大脑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记忆库中类似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得出危险的结论(危险联想),杏仁体便会发出警讯,激活下视丘、脑干与自主神经系统,并与你的海马体(控制记忆的地方)共同激活一系列生理反应,例如露出害怕的表情,加速心跳,提高血压,肾上腺素分泌。
就如同人们对“黑暗”的恐惧,这种与生俱来的对黑夜的恐惧其实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基因,在人类历史中的某个时期,那时候还是刀耕火种的时代,人类还没有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人类早期的祖先,有着着大量天敌,如恐猫、花豹、巨颏虎、豹鬣狗以及洞斑鬣狗等。
这些天敌无一例外都是昼伏夜出的夜行动物,其中尤其以几种“大猫”威胁最大,有些种类甚至于专门为了破开灵长类坚硬的头骨而发生了牙齿上的适应性进化。
回忆一下,你在面对“黑暗”的未知恐惧时,是不是感觉“头皮发麻”?而这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记忆。人类的夜视能力相比天敌不值一提,在黑夜,我们的祖先成为待宰羔羊。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对黑暗不敏感,还大大咧咧的在外游荡,大概率会被逡巡在人类聚居地附近的天敌一波带走。所以对于的“黑暗”的恐惧就刻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
有不少人有在睡觉时半梦半醒之间,突然感觉一脚踏空,或者从空中摔下来,身体猛一震颤,然后立即彻底醒来的经历。
据说,这种感觉继承于人类祖先还是猿猴的时候,在树上睡觉,却不小心摔下来的经历。这种感受经过亿万年的时间流逝,依然通过我们的基因继承了下来。可见,我们的基因能为我们保存许多我们的祖先的经历。
就像我们在听到指甲刺耳的抓挠通常内心会感到反感、难受,这是因为这声音曾经是密林中、挣扎求生的古猿,用以传递危险讯号的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恐怖谷效应的恐惧心理或许来源于人的本能生理反应。例如,当人看到同类的骸骨,或者感到有某种可怕事物逼近时会毛骨悚然,会不自觉的感到恐惧,就是因为求生的本能生理反应在作怪。
在远古时期的早期人类,在野外狩猎和采集食物时,一旦发现人类骸骨,就知道同类已经遇害,而附近肯定会有加害同类的猛兽或者可怕的野生动物出没。于是渐渐的这种恐惧的心理就成为了人类的一种防范危险和求生的本能,导致人类一旦看到同类的骸骨,或者感到有某种可怕事物逼近时,都会出于这种求生本能,而自然产生恐惧心理和情绪。
而这种恐惧情绪本身是可以帮助人类回避处于当下的威胁的,因为恐惧的情绪相当于是人类的大脑通过进化,而产生的一种本能的求生生理反应。而通过发出这种恐惧情绪的本能生理反应,从而给人类自身发出了一种“附近有危险和威胁”的信号,以提醒人类要小心防范附近的危险。
换句话说,恐惧的情绪源于人类数千数万年的进化,而产生来源于自身求生本能的情绪反应。那么对类人生物的恐怖谷效应,这种深刻在基因中的恐惧是如此具体,而这会不会意味着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曾不得不躲避一种看起来很像人,但又不是人而且危险性极大的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