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狗

山海经记载的异兽,有哪些今天还能见到这说

发布时间:2022/8/15 18:30:43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里面写到的动物,老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分别叫异兽和神兽。神兽就是神,是外星人特意制造出来,帮助自己管理人类的。而这些神兽制造方法可以说非常简单,那就是把几种动物的基因编辑到一起,制造出来的神兽分别具有这几种动物的形象,头部和身子不是同一物种,或者尾巴和身子不是同一物种,或者身上集中了几种物种的特点,七拼八凑的。

而异兽其实是普通动物,只不过长相比较特别,在当时也比较少见,所以被记录了下来。这些动物当中多数都已经灭绝了,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感觉不可思议,就像是虚构的一样。所以老严把它们命名为异兽,但事实上只是碳基生命,只是动物。其实经过漫长的多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间,有一些物种还是很坚强的,包括动物。《山海经》所讲到的异兽,其实有一些一直到今天还存在。老严在这篇文章就给大家梳理一下,哪些异兽是在今天还存在的。

老严在这里就不引用《山海经》原文了,直接挼成现代文。

有一种青色的动物,长着人的面孔,名字叫猩猩。

山上生活着一种动物,体型像猪,长着白毛。毛和发笄一样粗,尖端是黑色的。这种动物叫豪猪。

那里有很多娃娃鱼,长得很像鱼,但是有四只脚,发出来的声音就像婴儿啼哭,吃了这种动物的肉能治愈痴呆症。

有一种鸟,长得像鴞,青色的羽毛红色的嘴巴,长着人一样的舌头,能说人话,这种鸟名叫鹦鹉。

有一种鸟,看起来像凫,但是有一条老鼠一样的尾巴,喜欢挂在树枝上睡觉。这种鸟名叫絜钩,只要出现,往往会发生流行病。这种“鸟”今天叫蝙蝠。

沼泽里有很多鱼,长得像蛇,但是有四只脚,食物以鱼为主。这玩意儿今天叫新疆北鲵。

上面这些都是可以确定的直到今天还有的动物。有的今天还经常能见到。另外还有一些不确定的,比如网上有人认为斑马、鬣狗、滴水鱼等也在《山海经》中出现了,但是老严看《山海经》原文,和《山海经》的描述还是有些出入,所以不予采纳。当然这只是《山海经》中作为怪兽、异兽特意记录的,那些当时就比较常见的动物,没有特意描述的,那就多如牛毛。具体来说有虎、豹、狼、熊、犀牛马、牛、羊、鸡、猪、狗、兔、狐狸、罴、鼠、龟等等等等。其中也有到现在已经灭绝了的,比如罴、龙、凤、鸾鸟等,在当时也属于比较常见的动物。

而且,老严毕竟只是一个人,见识过的动物及其有限,也许还有老严并没有见过的动物,《山海经》讲到了,直到今天还存在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动物在历史上出现过,留下了蛛丝马迹,但是今天已经灭绝了的。比如陕西就曾出土过黄金蛊雕,这就是《山海经》生物,《山海经》讲述“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不过这玩意儿是怎么吃人的,老严想象不出来。因为老严从来没有吃过人。

至于植物方面,老严并没有花时间去整理,而是根据网上人们的调查,认为《山海经》写到了而且今天还存在的植物有松、柏、桑、漆、榕、竹、樗、桢、菅、杜衡、芍、门冬、少辛、桃、梨、李、杏、梅等。甚至有人考证,三星堆出土的神树,其实在《山海经》也有记载。其中还特意写到了箭竹,但并没有说有大熊猫,而且整个《山海经》都没有写到大熊猫,估计当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动物,不需要拿到成都养起来。

另外《山海经》里的山名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变化,而且可以确定位置也没有变化的,著名的有会稽山、青腰山、华山(太华山、少华山)、少室山、峚山、积石山、三危山、鸟鼠同穴山(今天叫鸟鼠山)、崦嵫山、太行山、王屋山、碣石山、管涔山等,并非完全统计。此外还是那句话,老严个人见识有限,并不知道今天中国所有的山名,也许一些并不著名的山,从《山海经》时代一直到今天山名都没有改变过。

另外有一些山,和今天的一些山同名,但是从位置来看显然不是同一座山,比如泰山、阴山、燕山、钟山、独山、长沙山等。其中天山方向和今天的天山完全相同,但是里程上有差别,不知道是今天的三危山和天山之间当时有一座山名叫天山,还是作者把里程搞错了。如果是后者,那么天山在上古时代就叫天山,而不是匈奴人命名的。

至于河流,首先黄河渭河是可以确定的,但是《五藏山经》和《大荒经》部分这两条河的走向和今天不一样。另外岷江、闽江、泾河、汾河、洛河、长江、湘江、汉江等,也基本就是今天的同名河流。大洪水前后,很多河流依然是原名,但是走向并不完全一样。

老严费心整理这些,是有目的的。老严曾经当过文化策划。新疆地方政府在做文化项目规划的时候,喜欢聘请内地公司。而内地公司做的方案也的确非常有吸引力,往往不但是国内领先,而且和世界接轨的。但是这些方案在实施的时候,地方政府会渐渐感觉不对头,文化内涵变味了。老严曾经“教训”过一个负责文化项目的人:

一个文化策划方案,如果有一条线和本地文化挂上钩,那会是飘摇欲坠的,所有的内容都立不起来;如果有两条线能挂上钩,依然是飘的,但毕竟是围绕一条轴在飘;如果是三条线挂上钩,那基本能够稳定一个面,这样的方案勉强能过关。如果方案中的每一点,每个项目都跟本地文化挂钩,那就把方案和本地文化牢牢绑在了一起,这样的方案才是真正的落地的方案。

对《山海经》的分析也是这样的。如果只有少数几个点能够跟今天对上,那还不能确定《山海经》到底写的是哪地方的事情。如果在各条线上都有许多点能够对上,那就牢牢绑住了,说明写的就是中国大地上的事情,那是你用蛮力也分不开的。

网上关于《山海经》的写作范围,很多认为写到了西亚,写到了欧洲,甚至写到了金字塔写到了巨石阵。毫不客气地说,这些人根本就没有仔细去分析,没有资格评论《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的第1部地理志、第1部历史、第1部图书,讲述的具体范围,可能跟今天中国的国土有一些出入,但是绝大部分还是在今天中国的土地上的。

当然有一种意见认为,《山海经》写到了国外很多地方,表明在上古时代全球都是中国的。老严认为这种观点不但没有必要,甚至没有气量。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一块土地上,我们完全有自信,我们不需要虚构历史。

老严把这些列出来,把《山海经》和中华大地牢牢绑在一起,还想说明一个道理。《山海经》作为中国的第1本书,作为国学的源头,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它不像易经那么生涩难懂,也不像黄帝内经那么专业。那书中的现象距离我们有多年,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地平线回望的时候,在书里能够发现太多太多的东西。比如人神共存的社会,比如大洪水导致了地形地貌的改变,比如生态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上古尖端科学技术的影子,比如说外星文明的踪迹……

《山海经》只有3万多字,而且文字浅显易懂,然而内涵博大精深,对开拓我们中国人今天的认识非常有帮助。在中国的各大国学领域中,诸子百家带给我们的是思维,二十四史带给我们的是故事,诗词歌赋带给我们的是技能技巧,《山海经》带给我们的是眼界,挑战的是我们的想象。

#山海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0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