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生活环境 >> 牙兵之乱甚于藩镇之乱唐朝末年的疯狗
读过些历史,了解唐朝的人都知道唐朝后期的“藩镇之乱”。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安史之乱后愈演愈烈,并最后导致唐朝灭亡。可是在藩镇割据局面背后的推动势力“牙兵”却不可忽视。甚至说,牙兵的危害在唐朝灭亡后仍持续着。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牙兵之乱。
持续7年的安史之乱彻底扯开了藩镇为首的地方割据势力和中央之间面纱。藩镇中实力最雄厚、最不受唐朝中枢的藩镇便是时称河北或河朔三镇的魏博、成德和幽州。这三个藩镇如同夏商时期的地方王国,皆力求“以土地传之子孙”,维持节度使的世袭地位。中央对他们的控制力基本为零。为了改变时局,增加中央集权,唐朝便采用再立藩镇以新藩镇制约旧藩镇的平衡策略。这在当时唐朝财政贫乏的背景之下,不失为一个好的措施。
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河朔三镇为首的“旧藩镇”不仅采用了自署官吏,自置户籍的叛逆之策,更是扩大武装势力,力求与中央对抗。在这种背景下,藩镇中一种军队势力逐渐壮大,这支势力被称为牙兵。
以魏博藩镇为例,当时的节度使田承嗣为了扩大自身的势力以达到不受中央威胁,于是“选其骁健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说得通俗一些,所谓牙兵就是在当地找了一帮能打的地痞流氓来保护自己。牙兵相当于节度使的精锐亲卫军,是藩镇割据的核心军事力量,驻守于节度使所在的治州。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开始想要的结果。
年,唐廷调任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为河中节度使,史宪诚欲将府库中的钱粮全部带走,激怒牙兵,军乱爆发。
从上面的一个事例中我们不难得知,牙将在当时不仅没有起到保护藩镇节度使的作用,而且还制约了节度使。所以,当时唐朝社会不仅存在藩镇与中央的对抗,而且藩镇内部自身就有内乱,而这内乱之祸首就是牙兵!为什么牙兵会演变成制约节度使的势力呢?
一、从牙兵的构成上来说,多为本地人,盘根错节,相互之间多多少少有些血缘关系。再加之浓厚的地缘关系,很容易形成利益纽带。有的历史学者将这种利益集团称为“以丰厚军饷赏赐为主要诉求的地方职业军人利益集团。”而节度使大多不是本地人,那怕会形成节度使世袭,但是,不会一直世袭下去,于是久而久之二者之间的矛盾就会愈加尖锐。
二、节度使大多会有求于牙兵,请求他们的保护,所以牙兵逐渐演变为骄兵悍将。“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犯法令,长吏不能禁。”所以牙兵们的野心愈来愈大,甚至后来他们竟可左右藩帅的人选。一旦有违背牙兵利益的藩帅,他们就会立即推翻另立新帅。
三、牙兵就如同草原上的鬣狗,他们集体觅食,一旦遇到威胁就立刻向上撕咬,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这种形式看似是军队,实则是地方血缘势力。上级命令对他们的作用基本为零。
随着牙兵势力的逐渐膨胀,节度使们不得不再寻找自己控制住的势力。私兵就此出现,可是私兵的作用并不显著。唐灭亡后,牙兵的势力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演变成地方军阀。五代十国朝代更迭频繁,牙兵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造反之时,牙兵扮演叛军。和平年代,牙兵扮演中央禁军的角色。正是由于牙兵权力过大,从而导致朝代更迭频繁。直到同样也是牙兵的帅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最终起根除武将(节度使)和禁军(牙军)叛乱废立主帅的体系和制度。
牙兵之乱是不是更甚于藩镇之乱呢?对于这一群似鬣狗般的“牙兵”,你有什么感受?快写在评论区吧!
参考资料:《藩镇与牙兵:唐代到五代的双重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