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狗
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去看了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娄烨的十部作品里,这个电影是最特殊的案例,因为它可以是娄烨最好的作品,也可以是他最坏的作品。问题太多,从个别演员表演的游离,到某些段落的强行转折,再到开头结尾的硬伤,再到一些叙事上的仓皇,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但在第十部作品里,娄烨实现了形式即主题的壮举,电影最重视的故事,成为其影像风格的一个花边,只有把影像和故事二者完全折叠在一起,才组成了娄烨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而如若拆解了影像和故事,单就任何一个层面而言都是糟糕的。娄烨运用娄烨式的运动、跟拍、虚焦,包括上帝视角的航拍,用一种近乎于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裹沾着拆迁、人命、偷情等调料的复杂故事。镜头上的手持、高速、不规则运动,是令观者眩晕的主要原因。这是技术上的迷幻感,也是主题上的现实感。影片中出现的,是一个裂变中的中国,只不过这种裂变,在速度的冲撞下,呈现一种撕裂感。起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层在形成,一个是以姜紫成和唐主任为代表的阶层,一个是站在他们对面的城中村民众。另一种是摄影机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坠落感,这种坠落感在影片中具化为一种坍塌。有的坍塌是时代的必然,如被两个阶层同时踩在脚下的废墟。另一个是在这种变化的不安里,人性的坍塌,每个人都依靠本能活着。为了慰藉不断裂变的原欲,必须像鬣狗一样永不停歇地攫取金钱、女人,来填饱愈发饥饿的灵魂。在城市文明还没有建立起来时,农耕文明就以最快的速度消亡了。游荡在时间缝隙里的一代人,还没有学会奔跑,就先学会了追逐。在影片开场那个俯拍镜头的楼宇和废墟的丛林里,他们用肉身、木棍、酒杯和权力,去验证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娄烨的名字于这部电影之前,在我这里几乎是和文艺片导演划等号的,然而这一次有点不一样,他把文艺片的节奏拍得越来越快了,故事越来越复杂了,观众开始没时间仔细地品味细节、琢磨台词、欣赏表演、感受情绪,观众开始不得不在第一遍的时候,着急了解剧情,希望知道结果,苛求拆解过程,这在我看来是这部电影娄烨做出的最有意思的尝试。他把文艺片拍出了商业作品的节奏,然而却依旧保持了文艺片的质地,他开始更努力地模糊商业和文艺的界限,开始给大家新的、有趣的,对影片类型的界定和认知。所以从故事上说,这个电影是言之有物的,并非虚无缥缈的散文诗,而从演员的表演上说,几个主要人物也是完全立得住的,可以说六位主演没有多余的角色,没有可有可无的存在,于是人物的丰满让故事变得更加扎实,人物的鲜明,也让电影显得多彩,这于作品来说都是加分的选项。当然也不是没有小问题,比如导演为了过分圆满,难免画蛇添足,抛开为了过审的那些“小宣言”,从杨家栋看到真凶照片的那一刻一直到小诺在渡船上出现之前的一整段,其实在我看来都有点多余,非要出来清清楚楚地解释一遍,难免显得啰嗦,也侮辱了观众的智商。此外,真的就有必要一定要那么强烈的主观镜头吗,在作者表达和观众的生理舒适度上,是不是能把比重再向观众倾斜一点,毕竟,电影还是拍给观众看,不是完全的自我欣赏,这么看上去需要强忍着晕眩的作品,做一次半次尝试可以理解,做一部分处理可以接受,但是从《推拿》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还没玩够,会不会就有点刻意了,毕竟谁也不想看个电影还要中途“晕影”,谁也不愿意在看一半正激烈的时候不得不去洗手间呕吐。但是今天的场次就先后走掉了三位观众,后排的哥们也忍不住不停干呕,然而,他已经坐的是倒数第二排了。不过不管怎么说还是推荐观影的,毕竟,比起贾科长的商业化试水,娄烨的这次探索和尝试,在我看来,还是更有点看头儿的。而且演员融入得很妙,完全被导演调入了他的环境中和状态下,有一个特别的角色,引起一阵观后讨论。是井柏然演的小杨警官,刹那之间你觉得他不像一个警察。他演出了一个野警的样子,像一条流浪的野狗,曾被养过训过伤过也颓过,犬的本性还在,嗅到气味就穷追不舍。不需要交待太多,状态在那儿,在如今一众小鲜肉中,不拼颜值拼演技,值得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6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