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天敌 >> 自然界的动物在择偶时会不会以貌取人为
我们人类往往喜欢“以貌取人”,尤其是在择偶这件事上,外貌的好坏往往是基础条件,就像我们常说的“有眼缘”,其实就是根据样貌来衡量的。
那么,自然界中的动物之间会不会嫌弃对方的外貌呢?这个问题要分开来说,因为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有“以貌取人”的,也有其他衡量标准的。
不会“以貌取人”的动物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不会以貌取人,它们的择偶标准很统一:健康且强壮的个体,对于这类动物来说,外貌如何是不会考虑的,在这里我们举两个简单的例子:狮子和猴子。
狮子是唯一群居的猫科动物,它们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雄狮在狮群中拥有着绝对的交配权。通常一个狮群只有1-2头雄狮,其中两头或以上雄狮的是它们在流浪时(雄狮在狮群中长到2-3岁时就会被赶走,成为流浪雄狮)组成的联盟。
通过残酷的生存挑战,当雄狮成长到5-7岁时,它们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能力,此时它们会向其他狮群的雄狮发起挑战,当战胜对方后,它们就拥有了自己的狮群。
在此期间,母狮们的选择是被动的,因为它们在雄狮为了“王位”争夺而大战时,往往属于旁观者,尽管流浪雄狮的胜利可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灭顶之灾(1岁以下的幼崽会被新狮王残忍的杀掉,目的是为了刺激母狮再次进入发情期),它们也无动于衷。
由于雄狮从2-3岁开始流浪,自己捕猎和面对其他食肉动物的威胁(比如鬣狗群),所以它们各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在战斗中,它们是会受伤的,这些伤可能在躯干,也可能在脸部。
在肯尼亚的保护区内,动物学家就曾拍到过一头流浪雄狮,它在挑战其他狮群的雄狮时意外被抓伤了脸部,而且伤势非常严重,其左眼甚至已经失明了。
如果狮子以貌取人的话,像这种形象显然已经不可能被选中了,但事实上经历过失败后,这头雄狮再次挑战了一个狮群的狮王并且成功了,到现在它已经是两头成年母狮的“丈夫”以及7只狮子幼崽的“父亲”了。
所以,最起码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战斗力远比样貌更加重要。
猴子也是这样,早在年,海南南湾猴岛上就发生了一次“猴王”更替,原本这个猕猴群是由一只颜值还算比较高的猕猴“花脸”统治着的,但是在这一年族群有有一只成年的猕猴开始私下里拉帮结派准备“谋反”。
终于在12月的一天,这只猕猴向花脸发起了攻击,双方激战四天(白天遇到就打,晚上休息),最终花脸被打败,新猴王成功上位,而它与上面说到的狮子一样,也是一只眼睛意外失明,所以得名“独眼”。
因此,所有需要决斗来争夺交配权的动物,其实都不会存在“以貌取人”,因为相比较样貌,动物的战斗力(强壮程度)才是它们选择配偶的主要标准。
“以貌取人”的动物
在自然界中,不是所有的动物都用野蛮的行为来求偶,也有“颜值控”,在这里我们通常举两个例子:蜘蛛和孔雀。
作为一种鸟类,孔雀因为其可以展开长长的尾羽被称为“百鸟之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孔雀都能开屏,因为只有雄性孔雀才有艳丽的羽毛和长长的尾羽。在繁殖期,雄性孔雀们会争相斗艳。
而雌性孔雀选择配偶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谁开的屏最大,羽毛最艳丽,这是典型的以貌取人,但其实,雌性孔雀的这种择偶标准是因为雄性孔雀的屏开的大小是由其体型决定的,体型越大,自然开的屏就越大,而雄性孔雀的羽毛艳丽程度是由其健康状态和进食优劣决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雌性孔雀只是以“貌”判断异性的实力强弱罢了。
我们再来看蜘蛛,蜘蛛都是雌性选择雄性的,这是因为雌性蜘蛛要比雄性大很多,而大多数的雌性蜘蛛择偶是没有标准的,只要是成年的雄性就可以,毕竟繁殖完后,许多雌性蜘蛛会将对方吃掉(性食同类)。
但是,有一种蜘蛛,它们不但会去选择还是以对方的“样貌”来作为依据选择的,它就是孔雀蜘蛛(也称孔雀跳蛛)。
上图就是孔雀蜘蛛了,从它的外观我们就不难知道它们的名字是由华丽的外观而来的。孔雀蜘蛛仅分布在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属于一种小型的蜘蛛,体长平均仅有5毫米左右,它们与孔雀一样,华丽的外表只存在于雄性身上,而雌性的身上是没有这些漂亮花纹的,在繁殖期,雌性孔雀蜘蛛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吸引附近的雄性。
当几只雄性同时到达雌性所在的位置后,它们就会立起自己的腹部来(类似于孔雀的开屏),好好地表现自己美丽的花纹。
仅仅是展示自己的花纹还是不够的,雄性蜘蛛还要跳一支求偶舞,具体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变换腹部竖起的角度,再配合上自己的两条后肢摇摆。
这样腹部最华丽,跳舞最好的那只雄性就能得到雌性的青睐,从而获得交配权。
写在最后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需要雄性拼尽全力来吸引雌性,所以雄性对雌性是不会挑剔的,其中也包括外貌。除此之外,大多数雌性在选择雄性时,外貌也不是参考标准,比如靠决斗才能获得交配权的动物。
不过,像大多数的鸟类、孔雀蜘蛛等,它们是会以貌取人的,因为在它们眼中,外表的华丽与否是它们生活状态和身体状态好坏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