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狗

王维胜讲河州二十三先民的仰视俯察

发布时间:2023/2/11 8:39:03   
                            

艺术的终极是一种美的欣赏,一种美的感受。

彩陶毋庸置疑就是先民的艺术品,是先民留给后人的美的享受。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及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读懂彩陶,也须经历这三重境界,方才发现它的美。

上古之时,人们便注意到了美好形象,某些事物或某些形式,喜欢的人多了,自然成为美的,而那些令人讨厌的便成为了丑的。美便随之产生,美的标准随之形成,美的物品也随之产生。比如说陶器制作过程中,为使陶器放置平衡,逐渐认识到重心要放在中轴线上,造型要下部分体积较大。这种稳定而均衡的法则,在汉字构成中得到普遍运用,也成了书法艺术审美的标准。

原始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出的陶器作品既实用又富于趣味性。尖顶的瓶子是充分利用了重心原理,汲水时自然下沉,上提时平稳。如我们常见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中旋涡纹尖底瓶。而造型像雏鸟一样的器皿可以增加与火接触时的受热面积。如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三足鬹,颈部加粗,有的甚至与腹部连成一体,三足有袋足和圆锥形实足,鸟嘴形流加大并朝天上扬。鋬渐粗壮,呈绞索形。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口沿装饰锯齿形花边,鬶上有长方形镂孔,流外侧贴。

《易经》上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先民在对大自然的仰视之中,不但发现用鸟兽等形象装饰器具会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而且还逐渐发现,将这些纹样按照一定的大小与比例,通过均衡、对称、交叠、连续、概括等方式进行组合与再创造,可以产生出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形式来。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中后期的几何形纹饰,再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出现的想像中的动物纹饰,都是人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在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先人就开始主动地去发掘生活中的美,他们把采集来的骨头、贝壳等钻孔、打磨,然后再串起来佩戴在身上,这可以称得上最早的工艺品了。

不过最引人瞩目的早期美术品还是要数新石器的陶器。

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懂得了土块经过烧制可以变硬的道理,从而发明了既可以盛水又可耐高温的陶器,可想而知,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术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便利。不仅如此,在制作陶器的同时,人们还给它的表面加上各种装饰,像兽纹、雷纹、鱼纹、鸟纹、水纹等,则是源于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

有些装饰比较简单,比如绳子纹,只是利用了残留在泥坯上的草绳印迹。有些装饰却相当复杂,需要先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矿物质进行描绘,然后和陶器一起入窑烧制,出窑后陶器表面便会形成赭红、黑、白等多种颜色的美丽图案,我们把这样的陶器统称为彩陶。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我国彩陶艺术的突出代表。

仰韶文化彩绘纹样大多画在器物最显眼的位置上,质朴明快,绚丽多彩。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就属于这一文化类型。盆内画一个圆形人面,耳朵和嘴巴两侧都要各伸出鱼,它是头戴面具的巫师还是一种遥远的图腾信仰,不得而知,却令人假想。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面积更大,纹样繁密,回旋多变。面对这样的图案,你会感觉自己如同在作一个有趣的视觉游戏。古代先民在观察自然界各种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概括,并用点、直线、曲线、圆形等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加以组合,创造出饱满而富有韵律感的图案。那些流畅而回旋的曲线特别为以后的艺术家所偏爱。

彩陶瓮的花纹是在黑线中套以红色,构成许多旋转的圆涡,圆涡之下加两道水波,表现人类与水的密切关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有许多是表现水的,水波、漩涡以至水中的渔网,彩陶瓮上绚丽的图画,仿佛使人看到了雨中的黄河上,雨点激起的一圈圈涟漪,又仿佛是湍急的黄河水形成的一个个漩涡。

人类就是在历史长河的急流中,乘风破浪的发展着和创造着。

回涡纹都是当时彩绘艺术家的常用题材。

被学界称为“一位打通古今的人”学者梁白泉,主编《国宝大观》。

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国宝鉴赏普及读物,汇萃中华国宝五百六十件。里面有堪称精华之精华的十五大类、七百十四幅图片,每一大类均由著名学者亲自审定。

《国宝大观》一书收录了张锡瑛女士的撰文《漩涡纹彩陶瓮》。

张锡瑛女士描述的这件漩涡纹彩陶瓮,出土于甘肃永登县蒋家坪庄浪河滨,她在文中这样表述马家窑文化的彩陶: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件彩陶大瓮,是马家窑类型的典型器物。

这种大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器物,用作盛储谷物,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收获量已有很大增长。

马厂类型的这件大瓮高52.2厘米,口径19.7厘米,能容粮在百斤以上。腹部硕大,高有半米以上的陶瓮,底部仅十厘米,装满谷物后如何承担百斤以上的重量,估计当时很可能把下腹没绘彩的部分埋入干燥的地下,将重量部分传递到地面,由此而保持了大瓮的稳定,又可以利用高原地区干燥而凉爽的地温,保存粮食不易变质。由于它的下腹大多埋入地下,所以彩绘都施于口、肩和上腹。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王维胜讲河州(十二)——最大的三趾马群

●王维胜讲河州(十三)——最早的披毛犀牛

●王维胜讲河州(十四)——最大真马埃氏马

●王维胜讲河州(十五)——最大巨鬣狗化石

●王维胜讲河州(十七)——惊艳的一园四馆

●王维胜讲河州(十九)——女娲炼石补天处

●王维胜讲河州(二十)——向着太阳的方向

●王维胜讲河州(二十二)——星罗棋布古遗迹

原标题:《王维胜讲河州(二十三)——先民的仰视俯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0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