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狗

中原远古文化时代原始社会根茎作物收获工具

发布时间:2023/11/19 10:27:56   
引言

关于收获根茎作物的工具,完全可以使用铲、锄和耒耜,但是收获禾穗时掘土工具便无能为力。人们在采集活动的实践中,对收获野生植物的穗粒早已有了经验。

收获工具

到出现农业生产以后,人们在收获季节,如果只是用两只手摘取,不仅手指不能支持,而且在争分夺秒抢收的速度上远远不能适应。

刀类收割工具

农业出现以前,人们已经使用过打制的石刀,之后,逐渐地由打制发展为磨制的石刀。到裴李岗和仰韶时期基本上都是磨制的。石刀是多用工具,它能宰杀禽兽切割肉食,也可以参加农作物的收获,把成熟的禾穗割下来,它比手折和指甲掐是进步得多了。刀类收割工具,并不完全只是石刀一种,在氏族居住过的遗址中,还发现有骨刀和陶刀,特别是到龙山时期还经常发现蚌刀。各种不同质料的刀,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类同的。《世本》里说炎帝和黄帝时“垂作铫”,古代有的学者就认为属于刀一类的收割工具。

镰类收割工具

这类工具据现在所知道的,主要有石镰和蚌镰两种,它和石刀、蚌刀相类似,刀的刃部平直,镰的刃部为凹弧形。从时代看,刀的发明与使用比镰较早,镰是在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了镰之后,刀、镰同时并存,可能在使用上有适当的分工。同时,刀、镰的概念在当时也不是绝对化的,原来是刀,由于切割禾穗或其他物品,把刃部使用凹了,现在我们发现了便认为是镰,其实先是刀,后变成镰了。

一般地说,刃刀只要用于收割,也就是镰。在裴李岗文化中发现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石镰,镰为弧背凹刃,但刃部制作的有整齐的锯齿,镰的尾端稍向上翘,相对应的上下侧制作有小凹沟,它的用途是为了用绳索捆绑镰把不致松脱。这种弧背锯齿镰,对摘割禾穗的确是得心应手的工具。

刀与镰在仰韶时期,特别是到了龙山时期,器身多钻有孔,有单孔和双孔两种,这也是一种技术进步的表现。从镰刀钻孔的部位来看,有两种用途,一种是为了在镰刀背上缠绕绳索,系成圈套套在手上,辅助五指紧握镰刀,以便割取禾穗。这样的收割方法,在有些后进民族地区仍有沿用。另一种用途是便于穿绳,把镰刀的木把捆紧。

筐篮

早在采集时代,筐篮就已经出现了。发展到农业氏族阶段,在收获季节,筐篮更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论块根、块茎或禾穗,在收获过程中,如果没有筐篮便无法运到氏族住地。虽然利用筐篮作为盛装工具,但在没有车载或牲畜驮运的情况下,还必须依靠人们肩扛和手提。另外,关于粮食的储藏,早在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已经特别注意,尤其是仰韶和龙山时期的人们,更是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在氏族居住过的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的地窖仓库。例如在半坡氏族住地发现仰韶时期的地窖二百多个,在庙底沟氏族住地发现仰韶时期的地窖一百六十八个,在三里桥氏族住地发现龙山时期的地窖一百多个。在地窖中发现有各种兽骨和粟粒。半坡第号地窖中有厚达18厘米的已经腐朽了的粮食,说明地窖确实是当时人们的粮仓,或是肉类食物的仓库。地窖的形状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有口大底小的,也有口小底大呈袋状的等多种。

地窖内一般都修得非常平整,或用草拌泥涂抹,或用火烘烤。龙山时期的地窖,还有用白灰涂抹地面,坚硬光滑。地窖的容积,晚期大于早期。地窖仓库多数都建在住屋附近,也有建在房子内的。除了地窖储存粮食以外,在半坡还发现有用陶瓮和陶罐储存粮食。利用地窖和陶器储存粮食,是农业氏族的一个创造。关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组织问题,在农业氏族中,早期和晚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农业生产出现以前,妇女主要从事采集,男子主要从事狩猎。

当农业生产出现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妇女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男子的主要精力还是狩猎。但是男子并不是绝对地不参加农业生产,例如每开辟一块新的耕地,单靠妇女劳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动员氏族全体成员参加。男女协作完成耕种任务以后,田间管理便由妇女和小孩负责,男子又拿起了自己的武器,成群结队地出没在森林之中,开始了狩猎活动。农作物从幼苗到成熟,经常会遭到禽兽的损伤,妇女和小孩成了庄稼的保护人。

她们还经常拿上简陋的锄头,到田间铲除与禾苗争长的野草。到庄稼成熟期,男女老少一齐动手进行收获。虽然男子有始有终参加耕种和收获,但是主要的劳动一直搁在妇女的肩上。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越来越大,森林区域越来越小,男子经常活动的猎区,越来越多地都变成了耕地,给狩猎增加了困难,男子所获得的猎物,逐日下降,迫使男子不能不放弃大量的狩猎时间,去经营其他生产。

同时,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特别是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丰富,使农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加,在这种情况下,男子便逐步地转向了农业,把主要的劳动时间都用到农田耕作上,只有在农闲时才去从事狩猎活动。自从男子全力以赴投入农业,把妇女排挤到辅助劳动的地位,妇女的主要精力,便被限制在家务劳动的漩涡中。在中原地区发掘的裴李岗、仰韶、龙山等各个时期的遗址,都是长期定居的农业氏族的村落。

在这些遗址中,除了发现有不少家畜的残骨外,也有少量的野兽残骨,反映了农业氏族还有狩猎的活动,但是狩猎只是农业氏族的副业生产。同时,这种现象也反映了男子已经从森林里的主人转变为农田的主人。从这时起,在中原地区直至进入阶级社会,农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男子一直起主导作用。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时期的农业氏族,还有采集经济的副业活动,在各地遗址中或多或少都发现有采集的食品,如螺蛳和淡水蚌,松子、榛子、栗子和朴树籽等。

狩猎的对象

在西侯度遗址中,发现有鲤鱼、鸵鸟、鬣狗、双叉麋、晋南麋、步氏鹿等二十多种动物化石;在蓝田发现有丽牛、犀牛、鬣狗、剑齿虎、剑齿象、貘、大熊猫、水鹿等二十五种动物化石;在河等地发现了马、肿骨鹿、扁角鹿、班鹿、水牛和剑齿象等十三种动物化石。从这些动物化石来分析,除了凶猛的野兽外,其他动物,特别是鹿类动物,当是原始人最好的狩猎对象。

北京人居住过的遗址中,发现有三门马、剑齿虎、虎、豹、鬣狗、野猪、羚羊、猕猴、鸵鸟以及骆驼、犀牛、肿骨鹿、斑鹿和水牛等九十多种动物化石。北京人的住地是石灰岩山洞,这样多的动物骨骼,是怎样来到山洞里?是它们长期寄居在山洞老死在这里吗?不对!第一,因为不同习性特别是敌对的野兽,是不会和平共处在同一山洞里的。道理很简单,胆小的斑鹿和最凶暴的剑齿虎,它们的骨骼在一起发现,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北京人把它们拖了进来。

第二,因为它们的骨骼不是完整的,特别是发现了大的鹿类骨头都是被砸碎的,这种现象就充分说明了是北京人肉食的结果。第三,有些兽骨,特别是大量的鹿类骨头,多有被火烧的痕迹,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它是北京人在山洞里烤肉进餐所抛弃的残骨。根据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可以肯定,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所发现的大量的兽骨化石,是北京人从事狩猎活动的铁证。

北京人的住地,虽然发现了九十多种哺乳类动物,但是这些动物并不都是北京人经常狩猎的对象,其中最主要的对象是古仓鼠,因为它的骨骼多得无法统计;其次便是鹿类,仅肿骨鹿一种,即发现了二千个个体的化石;再其次便是李氏猪,它的骨骼个体也发现有千具以上。北京人为什么选择这几种动物作为狩猎的主要对象?其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些动物生存在周口店一带比较多;第二,这些动物反抗能力小,比较容易猎获。

其他动物化石发现的数量比较少,其主要原因也有两个:第一,这些动物生存在周口店一带的比较少;第二,或者是不易猎获,特别是凶猛的野兽,北京人是不会主动地去寻找的,偶尔猎获,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的。在丁村人住地,发现二十八种哺乳类动物化石,还有许多水产动物化石。其中有身躯庞大的纳玛象和披毛犀,有水牛和原始牛,有赤鹿和斑鹿,还有野驴和野马。

它们都是成群地生活在大河上下,奔驰在荒野丛林,狡滑的狐狸和蠢笨的野熊在草原里东奔西跑,吃人的豺狼虎豹远遁山林。在汾河的浅水里生活着螺蛳和河蚌,深水里游荡着青鱼、鲤鱼、鲩鱼和鲶鱼。野兽的种类很多,许家窑人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是马、鹿、羊,特别是野马一类在这里就发现了三百多匹化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峙峪遗址,从发掘的资料来看,主要的狩猎对象是马、牛、羊、驴、鹿之类的动物,这些动物都生活在近山区的草原地带和灌木林中。山顶洞人狩猎的主要对象,有鼠、兔、狐、獾、鹿、羊和野驴之类的动物。小南海人狩猎的主要对象也是鹿、羊之类动物。虎头梁遗址发现其狩猎的主要对象,有鼠、鹿、猪、羊和野驴、野马等。许昌灵井发现其狩猎的主要对象,有猪、牛、羊和鹿、驴、马等。

结语

根据生产的需要,人们发明创造了各种收获工具。也有的是在采集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我们可以说,发明农业是妇女的成就,发展农业是男子的功绩。采集经济,还是农业氏族不可缺少的一个经济部门。狩猎的历史相当悠久,它和采集一样,在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以前,一直是人类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农业出现以后,它仍然是农业氏族生活资料来源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世本》

《中华原始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2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