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天敌 >> 语言桥译配非洲大地上的生命之章
*注:文中所用图片版权归CCTV-9所有
在狂野的非洲大地上,动物们无论大小、食肉或食草,自出生起都要面对各种挑战。还记得之前由我司译制并已播出的《非洲野生动物们的一天》吗?这一次,我们将“非洲野生动物的一生”也搬上了荧幕。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东南部的赞比亚卢安瓜河谷,通过三集节目,纵览各种野生动物在幼年、成年和老年阶段所面临的课题吧!
瓦氏赤羚(Kobusvardonii)
瓦氏赤羚属于早熟物种,幼崽在出生不久后就可以逐渐站立和奔跑,这是它们此生逃避捕食者的重要动作技能。
与许多动物一样,年幼的瓦氏赤羚与母亲在身心上都联系紧密,这种现象叫作母婴依恋(infant-motherattachment)或者母婴联结(mother-infantbonding)。这一联结在哺乳期表现尤为强烈,断奶后会减弱。
长到一岁左右时,雄性瓦氏赤羚离开出生的群体,开始学习新技能——抵角搏斗,为一年后的求偶做准备。
雄性瓦氏赤羚的搏斗并非要将对方置于死非洲狮
作为顶级掠食者的狮子刚出生时也非常脆弱,甚至要依靠本能和一些运气,逃过来自未来的猎物——非洲水牛的威胁。此外,其它狮群的公狮也很危险,它们会通过杀死非亲生的幼崽,延续自己的血脉。这在行为学上叫杀幼行为(infanticide),因此夭亡的幼崽占狮子早亡总量的四分之一[1])。而幼崽的亲生父亲以及它的兄弟会负责保护族群中的母狮和幼崽。
6周大时,狮子幼崽会随母亲回归狮群,与同龄的异母兄弟姐妹共享几头母狮的照拂。这种哺育方式有助于幼崽之间增进感情,为成年后组建自己的狮群做准备。
两岁半左右的公狮会离开原生族群,通过结盟,另立门户。同龄的母狮则会继续留在族群中,为下一代狮群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超过10岁的母狮算是步入了老年,它们虽不太可能再生育[2],也无力为狮群捕到猎物,但通过帮助照看族群里的新生命,它们获得了留在族群内、分食猎物的权利。
努力与公狮首领亲近的幼崽河马
河马幼崽两周大时会随母亲回归族群。由于视力较弱,一旦与母亲走散,幼崽就只能依靠嗅觉和记忆中妈妈的味道去寻觅。在长出半米长的牙齿之前,幼崽需要小心鳄鱼的突袭。
6个月大的雄性河马幼崽开始和同伴打闹,这既是玩耍,也是为20岁左右的领地和交配权之争演练[3]。
成为族群首领的雄性河马享有与领地内所有雌性河马交配的权力[4]。其它成年但没有领地的雄性河马会结成“单身汉联盟”,在合适的时机发起挑战,争夺领地。
打闹中的河马幼崽红脸地犀鸟(Bucorvusleadbeateri)
一对红脸地犀鸟平均每9年才能繁育一只雏鸟。同时,族群中只有雌雄首领有权繁殖后代。如此一来,新生的雏鸟可谓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族群中的所有成鸟会结成合作型的育幼小组,帮助雌雄首领哺育雏鸟[5]。
恰如其名,这是一种地栖善走的鸟类,它们的领地面积可超过平方公里。雏鸟长大成为幼鸟,便要跟着族群在领地上巡逻觅食了。幼鸟长到7岁基本成熟,将会开始自己的成年生活。
得到亲鸟奖励加餐的红脸地犀鸟幼鸟除了以上几种动物外,片中还有很多其它习性独特的动物,比如由异亲抚育(allomothering或allomaternalcare)的青腹绿猴,把头当作武器的长颈鹿,自出生就成了“孤儿”的灰树蛙、族群等级森严的鬣狗,以及疣猪、高角羚、栗颈走鸻、短尾雕、非洲剪嘴鸥、红嘴弯嘴犀鸟、花豹、尼罗鳄、马塔贝勒蚁、水石鸻、斑鱼狗等十余种动物。
本周五起,连续三天锁定CCTV-9,收看《生命旅程》,欣赏非洲大地上美妙的生命之章吧!
[1]Infact,itisestimatedthataquarterofcubsdyinginthefirstyearoflifearevictimsofinfanticide(PackerPusey,).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