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种类 >> 雄狮离开族群流浪多年后,还能认出自己的父
狮子离开族群,流浪多年以后再跟亲人相见,还会认得出来吗?
一个狮群成员数量大概10~30只,平均在15~18只左右,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只成年雄狮,即狮王,少数情况有两只,但狮王只有一只。
母狮怀孕后会选个安全隐蔽的地方,通常一胎产2~4个幼崽,接着是长达6个月的哺乳期,期间如果母狮A出去狩猎,会由母狮B代为守护。
等小狮子1岁时,它们需要跟随狮群一起狩猎,期间,即便狮子是食物链顶端的存在,但仍然会遇到很多生死危机,例如小狮子因躲闪不及,被水牛踹了一脚,那小身板肯定扛不住,即便没有当场死亡,回去过几天也会死亡。
此外,在狮群狩猎时,无法全力照顾小狮子,导致一些小狮子会被斑鬣狗吃掉,再加上非洲草原食物匮乏,各大食肉物种之间竞争激烈,同为狮群也会因食物干架,甚至会出现同类相残相食的现象,
还有一类情况,那就是其他雄狮战胜老狮王,成为新的狮王,并且咬死了幼年小狮子,所以小狮子的成活率只有约20%。
1~2岁期间,小狮子需要努力学习狩猎技巧。
2岁后,小狮子也算是成年了,此时,母狮继续留在狮群参与狩猎工作,而雄狮则会被无情赶出狮群,开启它们的流浪之路。
被赶出家门的雄狮只能在草原流浪,它们从小学习的是群体狩猎技巧,单兵作战能力并不强,一些雄狮在狩猎时,会被非洲水牛的尖角戳死,或者被长颈鹿猛踹几脚,吃痛后灰溜溜的逃走,一蹶不振后饱受饥饿而死。
运气好的话,流浪雄狮会遇到其他雄狮,大家会暂时组建一支小团体集体狩猎,例如“坏男孩联盟”、“保卫者联盟”,而每一头雄狮的战斗力都远超母狮,即便在灵敏度和技巧上稍有不足,但整体来说狩猎水牛等食草动物没有问题,至于鬣狗更不敢招惹一群雄狮。
如果有幸加入团队,流浪的雄狮暂时安全了,它们在随后的3年中需要集体抱团取暖,期间会不断有新面孔加入,当然也有老面孔退出。
这些“老面孔”去哪了呢?
当雄狮5~6岁后,它们需要踏上一条悲壮的成王之路,此时,雄狮需要去挑战狮王,也就是在这时候,雄狮跟其他狮群的见面频率会很高,但跟原狮群重新见面的概率非常小。
暂且讨论,雄狮A被赶出去后,继续回到了老家,这时候众狮的反应是如何?还能认得出来吗?
说实话,每当我看到动物世界那么多狮子都很惊讶,惊讶的是,饲养员居然能认得出来哪头狮子叫什么名字,咱们看每头狮子几乎都一样,这跟差异化较大的人脸不同。
那么狮子是如何辨认的呢?
雄狮流浪的时间为2岁,以狮子的寿命来看,2岁等于是成年了,所以雄狮离开狮群的时候,并不是懵懵懂懂的时候,而是真正成年期,在1~2岁期间,雄狮每天都跟狮群相处,能牢牢记住兄弟姐妹的模样。
更重要的是,狮子的嗅觉非常发达,每头狮子身上所散发的味道不同,这些可称为信息素,当雄狮将这些气味分子构建的信息素牢牢记在脑海中时,即便把狮子的眼睛蒙住,它们也能认出对面走来的是不是父母和兄弟姐妹。
举个例子,狗跟狗见面的时候,为什么要闻来闻去,背后涉及到的科学答案同样是信息素,狗能通过对方气味分辨“是否已婚”、“是否健康”、“是否为3个月前见过面的大黄”等一系列信息,其实狗的视力很差,但很远距离就能辨认主人或其他狗,也是因为狗的嗅觉强大,能闻到人类无法闻到的气味,所以即便很远,狗还是能认出来。
言归正传,雄狮回到狮群,狮王父亲的反应是什么?
和动画中不一样的是,狮王会暴怒,因为每个狮群只有一个狮王,而这次雄狮离开流浪狮团队,是抱着挑战狮王的任务来的,也就是说,狮王脑海中的“父子亲情”是非常淡薄的,它们属于竞争关系,但小雄狮会多考虑一层“父亲”的关系,它们即便遇到原来的狮群,也不会去挑战自己的父亲。
相比于狮王,母狮则温柔许多,母狮和小雄狮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但它们即便见面,也只会驻足观看一会,基本不会有靠近舔舐毛发行为,一方面是母狮身上残留小雄狮的气味,会惹来狮王的不满,另一方面则是没必要,因为狮群结构的缘故,小雄狮再回去也没有意义。
在小雄狮的脑海中,此时它们的首要任务是挑战狮王,组建自己的狮群,只能说“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例如“挑战狮王”的重要性占比为90%,跟母亲相认的重要性为10%,即便小雄狮跟母亲相遇,基本也只是看两眼就走了。
话又说回来,经过了5年,老狮王如果还活着,它的战斗力早已下降的厉害,而5岁的雄狮正值壮年,小雄狮放弃挑战父亲,就是对家属最高的敬意,当然这也避免了近亲繁殖。
简而言之,雄狮被赶出族群后,确实能认出原来的族群,但狮子的脑容量远低于人类,导致它们的情感也没有人类这么丰富浓烈,即便再次相遇,也没有多大的感触,毕竟在残酷的大自然,它们还有更重要的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