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习性 >> 动物的社会性扭角羚被称为六不像这种奇
说起“四不像”,许多人都知道它是我国著名的特产动物麋鹿,而对“六不像”,大家会感到十分陌生,它究竟指哪种怪动物?
其实,“六不像”这个名称不是中国人提出的,而是美国动物学家在我国见了这种奇兽时说的。年,美国纽约动物学会国际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组织负责人乔治·B·沙勒博士与我国动物学家合作,在四川北部岷山地区考察大熊猫时,意外见到了扭角羚。这种奇兽引起了他莫大的兴趣。沙勒博士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后,就给它命名为“六不像”:庞大的背脊隆起像棕熊,绷紧的脸部像驼鹿,宽而扁的尾巴像山羊,两只角长得像角马,两条倾斜的后腿像斑鬣狗,四肢粗短得像家牛。由于扭角羚外貌的奇特,导致了分类学上的许多麻烦。原先,这种奇兽被与鬣羚、斑羚等放在一起,归入羊羚亚科,因为它们的形态介于山羊与羚羊之间。后来发现,扭角羚和北美洲产的麝牛一样,形态介于绵羊和牛之间,于是把它归入羊牛亚科。但是从扭角羚的形态来看,应该说是像牛的。它体形粗壮,头大颈粗,四肢短粗,蹄子也大,吻部宽厚,稍有毛,颏下稍具须,这些都是牛的特征。不过,扭角羚也不完全像牛,例如尾巴短而多毛,角先弯向两边,然后朝后上方扭转,角尖向内,构成一种扭曲的形状。这些特征与牛显然不同。
扭角羚还被叫作“羚牛”、“牛羚”,是一种大型高山奇兽。雄兽肩高可超过厘米,体重可达千克。雌兽比雄兽大约小三分之一。通常栖息在海拔0~米的高山,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的习性。冬季可下到米处。扭角羚和山羊一样,草口很粗,凡是到它宽阔嘴边的植物,几乎都吃。沙勒博士在考察中做了一番粗略的计算,扭角羚的食料至少包括多种植物。它还有嗜盐的习性。由于扭角羚栖身于山势陡峭、树林茂密、多石崖和沟涧地区,加上这种奇兽性喜隐蔽,因而人们很难见到它们的“尊容”。沙勒博士等人能与扭角羚相遇,实属幸运。扭角羚没有什么自然敌害,凭借它那强壮的躯体和力气,可以随时赶走前来争食的毛冠鹿、麝、鬣羚和其他有蹄动物。别看扭角羚体态臃肿,步态蹒跚,在需要时能跃过2.4米高的树尖,或者用前腿、胸膛去对付一根挡在前进道路上的树干,使之弯曲直至折断。如果一根树干仅在扭角羚的重量下弯曲,它就会跨骑在上面,慢慢地吃食。据沙勒博士测定,扭角羚能用这种办法轻而易举地推弯或折断直径为12.7厘米的树干。
扭角羚喜欢群居,一群少则10~20头,多则上百头,由雌兽、幼兽和未成年兽组成。吃草和休息时,常由头牛担任“警戒”,警惕性很高,主要怕人类的袭击。不过,平时雄兽喜欢独居,故有“独牛”之称,也有2~3头同栖的,称为“对牛”。每年8月左右是扭角羚的繁殖季节,它们十分热切地四处寻找配偶,雄兽之间不时发生争雌格斗。一般经过几个回合之后,如果一方认输败逃,胜者一方便不再追击。但也有少数自不量力的雄兽,死要面子不肯认输,那么轻者重伤,重者死于情敌之手。获胜的雄兽与雌兽喜结良缘,双双进入深山密林,秘密完婚。母兽怀孕8个多月,一般于第二年4月产下仔兽。仔兽稍大一些后,它们的妈妈便把自己的儿女放在一个扭角羚“幼儿园”,由一头扭角羚照管,自己外出觅食或进行其他活动。据说,“独牛”有时会混人家牛群中一起进食,甚至同雌家牛交配。
动物学家主要根据扭角羚的毛色不同,将这个种分4个亚种: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北部、四川西南部及缅甸和印度局部地区的喜马拉雅扭角羚,全身毛色褐;产于不丹和西藏山南地区的不丹扭角羚,肩背部色鲜黄;产于四川西部、北部及青海南缘的四川扭角,体毛大部橙黄,脸部和身体后部黑灰色,下肢黑褐,似乎是前半身黄色,后半身黑色;产于陕西、甘肃部的秦岭和岷山中的秦岭扭角羚,全身都是浅黄或金颜色,没有其他杂色,所以又叫金色扭角羚。这4个亚种,我国都产。其中四川扭角羚和金色扭角羚两个亚种我国特有的。除喜马拉雅扭角羚以外,其他3个亚种扭角羚是国际上公认的最稀有动物之一。
结语
我国已将所有亚种的扭角羚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12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熊猫、扭角羚等珍稀动物。另外还有两个专门保护扭羚的自然保护区:四川北部的喇叭河,陕西的柞水。除此之外,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忙,爱护生态环境,给它们一个更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