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习性 >> 万历十五年文化的力量有多可怕
谈到“文化”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意,相比于政治、军事、经济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来说“文化”显得微不足道,在古代它不能解救灾民于水火,不能抵挡敌人的铁蹄,但是透过万历十五年会让你发现,文化的真正力量有多大。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些活动我们能看出一些端倪。
一、“经筵”看明朝文化
什么是经筵,就是皇宫中大臣们给皇帝讲书,其枯燥程度比我们现在学生上学要有过而无不及,内容都是讲授一些“四书”“五经”“历史”等,虽然枯燥无比,但可以说经筵上所讲的内容就是当时的主流文化,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万历皇帝是非常讨厌这一制度的,但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不执行,直到后来实在对此厌恶不已,谎称生病不参加经筵。
那么对于当时主流文化,几代皇帝为什么都如此厌恶呢?甚至不仅仅皇帝,就连主持经筵的申时行都感到枯燥无味,但又不得不执行。
在文渊阁办公的首辅申时行的内心深处,不可能对经筵产生与众不同的兴趣。讲书的时间既长,典礼也过于呆板。参加这种仪式,他要在天色未明之前起床,熬过一段悠长枯燥的时间,等到经史讲完,书案依次撤去,参加的人员鱼贯下殿,在丹墀上向御座叩头如仪,然后才能盼来这经筵之“筵”。
一月三次的经筵,其目的就是为了皇帝和群臣能够在书中找到治理国家的方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而“道德治国”是明朝统治国家的根基,在当时,道德的力量甚至大于法治的力量。处理问题、人事任免等都需要冠以道德的名义来进行发布才能使人信服。那个年代,四书、五经成为制约皇帝的法宝,皇帝可以破坏法律条文,但绝对不可以不信仰四书、五经。
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待,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就好像现在中东地区不同地区人民信奉不同教派一样,“四书”、“五经”就相当于明朝时期人民心中的信仰一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就连皇帝都不能抗衡,必须服从。
二、明朝真正的统治阶层
明朝的社会阶层分为:农民阶层,地主、士绅阶层、武官阶层、地方官阶层、文官阶层、皇帝。在明朝皇权集中的年代,皇帝在众多人眼中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武官相当于国家的技术人员,农民、地主、士绅只能算是小资产持有者没有任何的权力,隐藏在皇帝背后的这个阶层才是明朝的真正统治者,他们就是文官阶层,这群手无寸铁、无田无地的阶层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大的权力。
这个社会脑力劳动者永远指挥体力劳动者,就像人的大脑是控制人行动、语言的中枢一样,而文官阶层恰恰是这样一群脑力劳动者,他们掌握当时的主流文化,熟读“四书”“五经”并且在当时“以德治国”的明朝大方略下,畅所欲言、横行无阻,即使皇帝在他们的劝谏下有时也只能选择屈服,皇帝在他们面前就好像草原上的雄狮遇到一群鬣狗,虽然雄狮威力无比却无可奈何。
而“以德治国”在当时比“依法治国”更受推崇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四书”中忠君爱国的封建思想更能稳定皇权统治,换句话说,如果真的完全“依法治国”,那么皇帝犯法真的能与庶民同罪吗?这也是明朝海瑞虽然是出名的清官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的原因。而这里也能解释为什么经筵如此枯燥都不废除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自己心里也明白虽然这些道理与权术背道而驰,但是以自己为榜样学习这些道理,也是为了让臣民被迫洗脑,巩固自己的地位。
文化的力量是无声的,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虽然各国文化的差异在逐渐的缩小,但它的作用是及其明显的,看到文化的力量,就能提出为什么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发动,为什么有的国家会取消“死刑”,为什么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这么说文化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