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习性 >> 是泡还是剥,食材说了算,我说的可是做
原创卢路物种日历
刚从地里收获的新鲜蔬菜洗干净,连切都不用,整颗地放进洗干净的水缸里,撒上一层一层的盐,再根据口味放入泡椒,用大石头压好。然后就等待时间给我们烹饪一道美食。有些地方甚至会把肉类,比如整条的鱼放进去一起腌制。时间一到,美味脱颖而出。
泡菜,最常见的可食用浸制标本(不是。图片:pxfuel
不知道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是不是受到了腌泡菜的启发,从而发明了浸制标本。两者在某些原理上非常雷同,比如都是利用液体置换的方式,保证了动植物体内水分的充盈。当然换个角度来说,这些腌制的食物确实也算是一种浸制标本。
啥?这也是标本?那以后吃泡菜可别有一番滋味了。
其实不单泡菜,咱们家厨房里可不缺标本:以草果、大料、花椒为代表的各种植物果实标本;以虾皮、紫菜为代表的干制标本;以泡菜、咸鱼为代表的浸制标本——厨房就是一座小型标本馆。
各种香料,可以算是干制标本。图片:SKopp/Wikimedia
为什么要做标本
之所以说这些是标本,那是有道理的,咱们先看看标本的定义。
标本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后,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的产物,可作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他各种研究之用。
划重点啦,首先是取自动物、植物、矿物等实际存在的物体,虚无的不能叫标本;其次是经过处理可长期保存,而且要尽可能保持原貌,过于失真可能就失去了标本的价值;最后是标本的用途,展示、教育、鉴定等都会用到标本,不少物种的分类鉴定都依赖于标本这个强有力的证据。
用于科研用途的鸟类标本,标签上记录了物种信息、采集地点、采集人等。图片:Wikimedia
最经常能看到标本的地方毫无疑问是博物馆,这里面最常见的、保持了动物生前原貌的标本就是浸制标本和剥制标本了。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动物浸制,什么样的动物剥制呢?这就要从物种的特点,以及两种标本的制作方法说起了。
浸制标本:泡就完了
首先说浸制标本,其实这是标本中制作起来比较简单易行的——泡就完了。给原材料注射防腐液,并泡在固定液中,最后放入浸泡液长期浸泡即可。这里面提到的三种溶液,其实都是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只是浓度不同。
一提甲醛,我们都知道它易挥发,还对人体健康有害。动物是保存住了,但可能有时候连参观者也给“保存”了。
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的装置艺术《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展品为放在甲醛溶液中的居氏鼬鲨。年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作品中的甲醛不断向外泄露,使周围空气中的甲醛含量严重超标,可能会对长期接触展品的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影响。有人戏称这也是艺术的一部分,是《死者对生者无动于衷》。图片:Agent/Wikimedia
此外你可能还记得,泡在溶液中的动物多数身体都惨白惨白的,这也是浸制标本的一个问题,很容易脱色。现在浸制溶液有了很大改进,福尔马林中还会加入乙醇、亚硫酸、氯化锡等化学品,既保证了色泽,又降低了危害。
泡到脱色的浸制水生生物标本。摄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图片:日历娘
浸制标本适用范围非常广,原则上说,所有动植物都能做成浸制标本,只要你有那么大的容器。但实际操作中,用于浸制的大多是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动物内脏以及动物胚胎等。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特征?没错,这些动物或者组织器官生前大多处于水分含量极高的环境下,在活着的时候都是水润润、吹弹即破的状态。
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水生生物收藏展区,玻璃屋内收藏有超过27万个玻璃标本瓶,储存了大约万个水生生物标本。图片:LoKiLeCh/Wikimedia
好了,既然要还原生前的样子,那就依旧泡在液体里好了。所以优先选用浸制法保存的,都是与水结合度极高的生物及其组织,用防腐溶液置换生物的体液,从而既能防腐,也有了水分充盈感。下次吃泡菜的时候你留意一下。
在科研工作中,浸制标本非常重要,因为采集到的标本需要立刻保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泡入酒精,同时也不影响后期提取DNA做分子实验。因此现在在非展出的馆藏标本中,很多都是浸制标本,虽然不利于观赏,但对科研重要性极高。
剥制标本:一步不能错
生物诞生在水中,即使在登陆之后,早期的四足动物依然无法远离水源生活,直到羊膜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出现。羊膜动物具有很多适应陆生的特征,比如角质化的表皮(防止水分散失)、胚胎有羊膜包裹(保护胚胎发育不受外界干扰)等,它们的生存繁衍不再极度依赖水。
所以这些动物做标本时,就不用非要“泡”了,而是采用一种更适合、更美观的方式——“剥”。
现代博物馆中,最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是那种活灵活现、带毛带眼睛的标本,这叫做剥制标本,在鸟类、哺乳类中最为常见。
制作精湛的剥制标本,很多时候足可以“假”乱“真”。还记得《博物馆奇妙夜》里那些活过来的标本吗?有时近距离注视着它们,我真的会有它们在“冲我眨眼”的错觉。
史密森尼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条纹鬣狗。图片:DonMcCulley/Wikimedia
既然追求%的神还原,那么制作过程也不太可能像浸制那样“一泡了之”。剥制标本制作过程相当复杂,粗略统计其中用到的技术涵盖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等多门学科。以我做标本的经验来看,制作的核心是:“每个环节不出错,细节表情见真招”。
首先,拿到死体后我们并不着急立刻动手,而是先对动物进行数据采集,比如身高、体重、三围等等。这个干嘛用?后面会提到。
第二步就是剥了,通常在动物的胸部或者背部打开一个切口,小心地将动物的皮张剥离下来。这一步不允许出错,因为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刀口,在后续阶段可能就是不可逾越的深壑。我有一次剥制柳莺标本的时候,看着这个不到30克的小玩意儿,几乎是屏住呼吸完成了整个剥皮过程,全程大气不敢喘。
标本制作过程中,皮张剥离步骤的展示。摄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图片:日历娘
剥皮这一步考究的一定是细心和耐心,既要慢慢剥制防止纰漏,又不能动作缓慢,而导致皮张干燥或变质,太难了……
皮张剥出来后,接下来就分为两步走了。一方面将皮质进行清洗,浸泡防腐。这个鞣制过程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以后你的标本是羽翼丰满,还是光板没毛……老前辈们运用的防腐方法多是用砒霜,虫子是防住了,对做标本和看标本的人也会有一定影响。而现在只需使用一些常见化学品,如柠檬酸、食盐、小苏打等,就可以完成兽类皮张的鞣制——感谢科技让标本师延年益寿。
经过鞣制的皮张柔软富有光泽,而且毛发完整不脱落。
另一方面就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