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狗

鬣狗之路里的鬣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发布时间:2022/8/9 14:52:07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68801_0.shtml

本文作者:李啸天

一、“普什图法典”及运用

“普什图法典”,是中东一带普什图族部落中一种特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它源自于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基础,是一套严厉的、但没有成文的约定俗成法。就像英国宪法一样,具有严格的约束力,却不成文。

普什图族是阿富汗的主体民族,在阿富汗人口有万,占总人口的45%。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20多个民族,45%已足够是第一大民族。而且,阿富汗的普什图族人绝大多数都属于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加上境内其他同属于这一教派的民族,人数就达到了总人口的80~90%。拿公司做个比喻,就是以45%的股份,掌握了85%的掌控权。可以说,在宗教之上的中东地区,普什图族在阿富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传统的普什图人旧照,阿富汗埃米尔谢尔·阿里汗(SherAliKhan)及其儿子与部下。照片摄于年。)

普什图族,另在伊朗有万人,占伊朗总人口的15%。但伊朗的主体民族是波斯族,占总人口的66%,普什图族完全说不上话。就像库尔德人,在土耳其有万,在伊朗有万,在伊拉克有万,在叙利亚有万,但真正形成影响力的,只有在混乱的叙利亚才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在伊拉克北部地区也有一定影响力,但在土耳其、伊朗就说不上话。这就是相对人口与绝对人口之间的优劣。

“普什图法典”至今在普什图部落里依旧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国家层面的法律。在巴基斯坦现有的多条法律中,只有44条在部落区适用,而这些法律条款对于封闭的普什图族人生活几乎没有太直接的影响;部落里的人几乎都是依照自订的法律与传统生存。

整个“普什图法典”在这里没用全部普及的必要,只说其中的一条,即“殷勤好客,客人至上”。

乐善好施,本来没什么,是淳朴民风的一种表现,但如果来客的背后有其他款曲,就会产生问题了。

如果来客并非善类,甚至携仇而来,仇人跟随其后,追杀而至,这种时候该怎么办?这就考验主人的待客之道了。在普什图族人的传统里,只要是来客,就要无区别地进行友善招待,而不管对方的身份,将前来寻求庇护的人交到敌人手中必将令自己身败名裂。即便是落难的敌人跑到自己家中寻求庇护,也要倾力相助,保护客人不受伤害。如果不提供帮助,则与“谋杀”无异。

这是“普什图法典”里很重要的一条。

现实的例子有两个。其一是恐怖大亨本·拉登。本·拉登。出生于沙特,在阿富汗抗击苏联的战争中建立了基地组织。苏联撤军后,拉登回到了沙特。但沙特剥夺了其国民资格,于是跑到非洲的苏丹再次壮大。但苏丹政府也驱除了他,这个时候无路可走的拉登,就向当时掌控阿富汗政权的塔利班寻求庇护。塔利班以抗苏英雄的身份接纳了拉登,奥马尔也与拉登结成了良好的私交关系。不过,发生后,美国要求塔利班交出本·拉登。这就与“普什图法典”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交出本·拉登,就等于是交出了普什图族的民族尊严。视尊严如性命的普什图族,一旦失去尊严,就生不如死。而为了尊严,好战的普什图族人会选择战斗到死。想想看,前阵子韩国有些好事者PS了一些照片,随气球释放到了边境以北,结果触犯了对方的尊严。结果,造成了双方政治关系的严重倒退。所谓的尊严问题,真的后果很严重。

美国的要求,形成的基本分歧造成了美国只能选择将基地与塔利班视为同样的敌人,一起打击。对美国来说,只是简单地打击恐怖主义,但对于普什图族来说,这种打击则意味良多,复杂了很多。

另一个例子,也发生在阿富汗。电影《孤独的幸存者》的结尾里,有很好的描述。本片由马库斯·拉特尔(MarcusLuttrell)的同名回忆录改编而成,他是美军海豹突击队“红翼行动”中唯一的幸存者。

美军海豹突击队历史上,“红翼行动”是其最黑暗的一幕。

年6月,阿富汗库纳尔省山区,四名海豹突击队队员,奉命执行一项名为“红翼行动”的任务,在一个荒山上侦查某个塔利班头目的行踪。

结果,海豹突击队队员刚进入山区,通讯系统失灵。紧接着,他们隐蔽的地点,就被几个阿富汗牧羊人发现了。当他们选择放过牧羊人之后,牧羊人没多久就向塔利班告发了他们的行踪,接着就是余名塔利班围剿上来。

四抵二百,还没有后援,结果可想而知。惨烈的战斗开始了,在交火中四名海豹突击队中的三人不幸战死。好容易联系上了后方,结果前来支援的支奴干直升机,被一枚火箭弹击中,机上的16名士兵阵亡。

眼看着就要覆水难收。这时,让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一个阿富汗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把唯一幸存的那个海豹突击队员藏到了自己家里。

这位淳朴善良的普什图族汉子,就是利用了“普什图法典”。塔利班当然知道“普什图法典”意味着什么,他们对这位族人勃然大怒,但又悻悻然无可奈何,不敢去冒犯一位严守法典的族人的尊严。毕竟,塔利班一向倡导以宗教法管制国民,当然不好明知故犯,公然侵扰“普什图法典”。

就这样,这位海豹突击队成员无比幸运地得到了保护,并等来了美军的援救。影片中,这位幸存者由马克·沃尔伯格饰演,表现还是相当可以的。

这位普什图族汉子因为袒护敌人,被塔利班写进了黑名单。最后不得不带着全家,离开自己的故乡,移民到了美国。

二、“普什图法典”与加拿大电影

《鬣狗之路》是另外一部讲述“普什图法典”的影片,而且是一部加拿大影片。

《鬣狗之路》作为加拿大影片,导演是保罗·格罗斯。他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是《帕斯尚尔战役》。我就是因为看过了《帕斯尚尔战役》后,顺藤将这部现代战争片看了。毕竟,都在自己的网盘里躺着呢,串成串一起看挺好。

两部影片都是反战题材。《帕斯尚尔战役》讲的是一战的故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荒谬性与无意义。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大部分人来源于欧洲移民,既有英国移民,也有德国移民。一战爆发后,作为参战国,加拿大移民后代要面临不同的选择:究竟是选择回德国参加德军,还是就地参加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军队。

同一个家庭,女婿选择加入协约国军队,岳父选择加入德军,两军对垒,对战中的岳父与女婿,该是什么样的心理?这种的对垒,对家庭而言,除了尽显荒谬,还有何意义?尤其是在帕斯尚尔那种大雨倾盆泥泞不堪的作战环境里,这种战役就更显得毫无价值。

《鬣狗之路》延续了《帕斯尚尔战役》的反战主题。它讲述的是一个狙击小分队,在遭遇大批恐怖分子围剿的时候,被一位普什图长者以“普什图法典”的名义拯救,将他们庇护在了自己家里。但军方上层人员,随即想利用这位长者,作为己方的傀儡,来替自己消除异己,打击对手。结果,贪恋的需求遭到了反噬。大批恐怖分子的围攻之下,整个狙击小分队遭遇了灭顶之灾。

这里,就凸显了外来者与本地文化之间的强烈冲突。你的原则与我的原则,你的想法与我的想法,完全不一样,相互不融洽。这样下来,在各自的算盘之下,造成了多输的局面,反衬出了阿富汗战争的无意义。

三、《鬣狗之路》到底在讲什么?

《鬣狗之路》,这个名字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鬣狗之路是“HyenaRoad”的直译,其实就是阿富汗有条路的名字就叫这个。就像是中国习惯将路连接的两端来起名,像“京津高速”就是连接北京与天津,“沙阳路”就是连接了沙河与阳坊两个镇,等等。阿富汗的这条路,就是以鬣狗为名命了下名。所以,这个电影的名字,就是一条路的名字,与鬣狗没啥其他的关系。这个电影的名字,如果翻译成“鬣狗大道”或许会好理解很多。

《鬣狗之路》的故事,发生在阿富汗南方的城市坎大哈外的山区。坎大哈也是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塔利班反政府武装组织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阿富汗战争爆发以后,北约军队屯兵坎大哈,加拿大作为北约成员国也参与其中。

作为加拿大影片,反映的自然只是加拿大军方的故事。在坎大哈,加方打算要修建一条公路,以打通山地和沙漠的运输障碍,并直插塔利班的心脏。这条公路就是“鬣狗大道”。

要想富,先修路。有路,对于改善当地环境当然是好的。但是,对于塔利班来说,修建好的大路,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军事上,武器及兵力的运输便捷了,更大便利了北约军队。对于处于原始状态的塔利班,他们当然不喜欢这样。

抗战时期,“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意图,就是要破坏日军的交通运输线。强弱分明的情况下,路只会对优势的一方更有利,让弱势一方更弱。

所以,一方要修路,一方要毁路,矛盾冲突就有了,《鬣狗大道》就围绕这个冲突展开。

加拿大军队派遣了四人组的狙击手,时常守着这条即将竣工的公路。既为己方军队通风报信,又要及时清除恐怖分子的不法行为。

故事开篇不久,就是远远的一堆北约军队要从“鬣狗大道”上路过,结果狙击小分队提前在路边发现了恐怖分子埋藏的地雷。当狙击手用枪击触发了地雷,军车安全了,但埋伏在周边的恐怖分子不干了。吃不了军车,就不放过狙击小队。

大批恐怖分子围了上来,小分队边打边撤。他们决定撤到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找建筑物做依靠,好固守待援。

结果,他们撤到了一个在当地拥有重要地位的族人家中,房主老头外号“幽灵”。“幽灵”用“普什图法则”庇护了小分队,让他们毫发无损地离开了。

加方基地情报官(本片导演保罗·格罗斯饰)对“幽灵”很感兴趣,迅速调查他的身份,想要跟其进行深度合作。

就像日本鬼子进中国一样,少量的北约军队,要想有效管控庞大的阿富汗地域,需要扶植本地势力,作为傀儡,来为自己做事。“汉奸”与“阿奸”,性质是一样的。

原本,北约扶植的阿奸是地方军阀巴什·达尔乌·可汗,不过这家伙是个两面三刀的人,里外通吃。既拿了北约的钱,又背地里跟恐怖分子眉来眼去,极其不可靠。

所以,情报官就想利用“幽灵”,来将巴什·达尔乌·可汗除去,让“幽灵”来做新的代理人。毕竟,以反恐维和为名义的加方,不好自己动手铲除地方军阀。借刀杀人就完全不同了。

不过,“幽灵”与巴什·达尔乌·可汗之间,早就有瓜葛。“幽灵”,之所以被称为“幽灵”,是他从小跟苏联作战,但每次都能成功逃脱袭击,被苏联人称为“幽灵”。他也是传说中的“沙漠之狮”,是阿富汗的“隆美尔”或者“巴顿”。巴什·达尔乌·可汗原本是他的手下,因为鸡奸战俘,被“幽灵”惩戒后赶出了队伍。两人之间,有旧仇积怨。“幽灵”本次回乡现身,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

其实,开始恐怖分子袭击狙击小分队的活动,幕后黑手正是巴什·达尔乌·可汗。当他看到加军被“幽灵”所救,恨得牙痒痒。

后来,巴什·达尔乌·可汗去绑架了“幽灵”的两个孙女。加军的狙击手小分队,目睹了这一切,原本他们可以阻止绑架事件的发生,但情报官却拒绝狙击小分队插手,理由是这是阿富汗内部的矛盾,我们不便参与。本地翻译说,小女孩一旦被掳走,将会被卖走,受尽凌辱,是救不回来的。

即便这样,情报官还是禁止加军参与。他的目的是要着眼于大事。因为“鬣狗大道”即将贯通,庆祝仪式马上举行。作为邀请嘉宾,巴什·达尔乌·可汗将会参加,加方应该也邀请“幽灵”参加。这样,在加方创造的机会下,“幽灵”会怀着私仇,干掉巴什·达尔乌·可汗。

加方的算盘打的很如意。但“幽灵”并非一般人。他反绑架了巴什·达尔乌·可汗的儿子,并对其进行斩首。在庆祝仪式之前,“幽灵”就与巴什·达尔乌·可汗正面相对了。“幽灵”当面将巴什·达尔乌·可汗儿子的首级抛到地上。怒不可遏的巴什·达尔乌·可汗举起枪来,要干掉“幽灵”。

对于“幽灵”来说,他也知道自己的孙女,凭自己的力量是找不回来了。即便找回来,也不行,因为她们不再干净了。这也是“普什图法典”里有关尊严的问题。

每个普什图男人都要保护自己的女人和领地,只有自己的母亲、姐妹、子女和妻子享有好名声,他的尊严才能得到维护。因此,普什图人极看重女人的贞洁。如果知晓这一点,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普什图人在婚后把妻子束缚在家中,没有本人允许,妻子不允许与其他男子见面,更不能随便与别的男子讲话。

当“幽灵”对找回纯洁的孙女不抱有希望,就只能杀掉巴什·达尔乌·可汗的儿子,然后相对尊严地死去。所以,当巴什·达尔乌·可汗举起枪的时候,“幽灵”不再进行抵抗,而是选择安然受死。

但巴什·达尔乌·可汗与“幽灵”的对峙,也发生在加军狙击小分队的望远镜之中。而且,“幽灵”有恩于狙击小组。对于狙击队成员来说,“幽灵”当时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不惜牺牲来拯救他们。人心都是肉长的,小分队成员无法接受救命恩人死于眼前的事实。所以,他们决意出手干预。

而后方加军情报官却坚决要制止狙击手的行动,因为他发现“幽灵”手刃了巴什·达尔乌·可汗的儿子后,仇衅已经挑起,他的利用价值就消失了,已经无法再作为代理人了。好的代理人,一定是身无污点,享有威望的长老才行。自顾不暇,还怎么做代理人。所以,情报官坚决不要狙击手干预,以免给自己找麻烦,阿富汗人内部矛盾就让他们自己处理就好了

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方士兵,在关键时期,有权拒绝执行后方命令,可以根据眼前局势相机行事。于是,狙击手出击了,一枪下去,巴什·达尔乌·可汗被爆头。

麻烦,当然随之而来。大批巴什·达尔乌·可汗的手下向狙击小分队包围了过来。

这一次,不再有“普什图法典”发生作用。即便是小分队与“幽灵”会汇合,他们一起进行还击,也没有用。毕竟,小分队只有四个人,加上“幽灵”,也只有五个人。更何况,战斗刚一发起,就有一名成员被爆头。拖着他的尸体,其余四个人边打边退,还是没有一丝办法摆脱围攻。

好不容易抵达了安全屋。但四人小分队已经去世三人。只剩下了重伤的队长,以后同样重伤的“幽灵”。

最后一刻,狙击小分队队长,面对来势汹汹的大批恐怖分子,呼叫基地火炮,向自己开炮。就像《英雄女儿》里的王成一样,“向我开炮!”

炮打响了,整部影片也差不多结束了。

后面,是一个狗尾续貂的拯救“幽灵”孙女的行动。只为彰显加拿大人的高大上形象。

包括片中的爱情戏,基本上对整个故事的帮助也不大,只是增加了一些狗血战地情欲,多了点商业看点。

这部片更多的还是,引人去思考。加拿大人在阿富汗,到底都干了什么?

他们为的,又到底是什么?

加军在阿富汗在干什么?扶持傀儡的战略到底有没有用?西方文化与阿富汗文化之间如何交融?

《鬣狗之路》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抛出了问题,留下了问号。

但揭示本身就是答案,问题就在于“反战”的主题,它所要讲的,就是战争的无价值,平白无故的牺牲,没有任何意义。面对偌大一个阿富汗,想要改变什么,也很无力,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反而是北约的介入,加深了当地的矛盾,带来了腐化。

这样的战争,还有什么意义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0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