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鬣狗 >> 鬣狗的天敌 >> 开放的六月问道院长周宗凯科技艺术,
《揭秘步式巨猿》《震中记忆》《幸福家园·感恩有你》……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一件件服务于文旅市场需求、会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视听艺术作品,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这是位于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的展厅,与其他静态视觉艺术不同,该学院的展览作品是“开放的六月”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周宗凯
“在我看来,‘影聚当下,动向未来’很好地概括了学院今年毕业生作品的主题。今年,我们学生的作品主要围绕现实社会发展需求和应用需求展开的创意设计,既有动画电影的探索,也有对数字产业、衍生产品的思考,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及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科技+艺术’的特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院长周宗凯称。
多样表达尽显科技与艺术融合之美
一条工业化气息浓厚的街道,道路两旁的屋顶却耸立着龙舞的道具“龙头”,非遗与时下年轻人喜欢的赛博朋克在此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展览现场,由该院毕业生赵淼带来的作品《成渝文化——火龙传承》,张力感十足,吸引大量观众参观。
▲《成渝文化——火龙传承》数字模型概念图
赵淼介绍,他的作品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梁龙为对象,借鉴了安居古镇与洛带古镇的地形特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数字模型展示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这一主题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旨在探索数字媒体技术在当下社会的作用。
▲《成渝文化——火龙传承》数字模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和见证,也是展现民族和区域人文精神的窗口。这也是我们学生用数字化手段,探索文化资源数字化呈现的一个典型案例。”周宗凯说,今年川美“开放的六月”毕业生作品展中,影视动画学院学生的作品重点从艺科融合开发应用、生态文化创意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等方向,围绕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应用需求展开创意设计,这不仅展示了同学们的艺术创想和学业成就,更体现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关切。
▲数字化演艺空间设计《风从何来》细节图
如,工业交响系列作品中的《翩跹》,依托重庆特钢厂历史背景,以时空重构作为主要创作方式,形成工业艺术装置与厂房空间的光影互动,畅想出工业遗址的自我修复与重组,伴随音乐节奏,镜头自由穿行,似舞者翩翩起舞,极具视觉冲击力。
数字化演艺空间设计《风从何来》则围绕大足石刻再造与文旅创新应用展开了研究。该作品以新科技、新演绎建构新业态,延伸产业,衍生产品,用现代戏剧化表现方式建构新体验、新消费、新产业。
▲三维复原的动画电影《古兽迷国》截图
三维复原的动画电影《古兽迷国》对考古资源进行活化与复原“再造”。该作品依托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绝灭动物数字化复原及开发运用工程》,将部分科研成果进行数字化复原,以古生物复原形象为角色,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多样制作佳作频出始于创新
“青年艺术群体作为艺术市场的新兴力量和鲜活血液,具有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和活跃性,他们作品的新想法、新观念常常能反映最鲜活的时代气息。”周宗凯说,川美影视动画学院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佳绩,就在于创新。
作为一门崭新的艺术形式,影视动画可以创造出立体、动态、有声的艺术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艺术内涵与价值。
▲影视动画学院展厅
而四川美术学院对于影视动画的探索,始于年周宗凯等人策划创办的四川美术学院动画专业班。“该专业不仅是西部地区、也是全国美术专业院校中的第一个影视动画专业。”周宗凯说,该专业设立后,很多同学迅速进入了相关领域前线,成为了国内动画人才的摇篮。例如,首次代表中国动画入选美国SIGGRAPH世界图像技术盛会的水墨三维动画《夏》的作者就是川美动画专业的许毅。
紧接着,动画专业又升级为川美影视动画系,之后再升格为影视动画学院,成为川美的特色王牌专业之一。与此同时,学院还进行了教学改革,强调动画一定要“动”起来,并与社会充分对接。
年,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战机会和平台,影视动画学院开始与重庆广电集团合作,将教学直接搬到生产前端。这种高校和行业相结合的形式,无形中成为了标兵,同时也填补了本土动画的空白——重庆动画第一次实现了规模化和规范化。从此,该院的学生开始按照行业标准打磨自己的动画创作。
“当时重庆的动画制作基本上靠川美作为人才支撑,当年我们就实现了年产动画分钟,第二年就实现了年产-分钟,节目输送到40多个电视台播出。”周宗凯认为,这一举措也驱动了重庆动画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重庆动画作品的产量与质量,留下来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优秀作品,还为全国动漫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动能。例如,《孔子》《嘻哈游记》等动画片的骨干都来自四川美术学院,而由川美师生创作的《麻辣小冤家之“谁送的花”》获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中国动画片创意”提名……
之后,川美影视动画学院持续一路高歌猛进,开始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新。比如,动画专业承担了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灭绝动物数字化复原及开发应用工程》,用当代数字技术支持古动物考古,使化石修复、修补和信息储存、复原更加便利、科学、更加准确。此外,他们还依托数字技术和艺术,跨界新科技,拓展专业和学科的发展的空间,深度开发文创IP,包括制作高仿真模具、标本、展陈内容建设等,助力产业建设。
多种思考探索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如何看待未来影视动画的发展?周宗凯认为,当下,应该继续探索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更多可能。“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寻找方法的一个大课题,因为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绕不开技术关,两者的融合状况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和创作成效。”
“艺术与科技同源同根,又相互驱动并不断转化。”周宗凯表示,数字技术的本质具有两面性,数字技术是一门艺术工具,而制作出的数字作品的核心价值还是思想性,艺术性。
在他看来,科技与文化的共舞、技术与艺术融合创新将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想要创造出对社会有用的数字化产品,就必须从青年群体的教育抓起。
当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单是其技术内容的学习就要占据很多的时间,真正留给学生实践和操作的时间太有限,加之在操作性上能够真正折服学生、引领学生的老师有限……怎么培养优秀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优秀人才的确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应用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我希望川美培养的学生,未来投入到影视行业,可以很快成为创作团队里最核心的组成,扮演好大脑的功能,这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自律与思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事实上,川美一直注重多元教学方式,注重以创作带动教学,以展览促进教学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例如,本次“开放的六月”展馆中,影视动画学院学子们的作品,就展现了“面向大众的学术、面向社会的研究、面向生活的艺术”教学和创作理念。
虽然这些作品或青涩与稚嫩、或怪诞与新奇,但充分表达了时代之“新”与青春之“锐”,体现了年轻人活跃的艺术思维、多元的形式语言、丰富的艺术语言表现和大胆的创造想象,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科技+”的探索实践。
周宗凯表示,他期望通过“开放的六月”,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将这些形成良好的资源整合,助推重庆数字创意文化和产业的发展。
《古兽迷国》
作品形式:三维动画
作品规格:9分钟
导演:周宗凯
创作团队:李瑞峰、张园莉、张玉怡
《古兽迷国》是一部由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以“创意众筹”方式开发的三维动画电影。该片挖掘了中国和政古动物群、万州盐井沟古动物群等要素展开编剧。影片的主角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古动物:剑齿虎、萨摩麟、铲齿象、巨鬣狗等。故事展现了远古时代生命生存竞争的壮烈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世界充满了友爱,但也有欲望、有竞争、有掠杀、有灭亡、有地狱。一个时代,对于整个地球来讲,只是一瞬间;而对于每个具体的生命来讲,却充满了感动与悲壮,由此形成优美的生命乐章。
《“濮戎计划”洪灾救护指挥系统》
作品形式:三维动画
作品规格:2分钟
《“濮戎计划”洪灾救护指挥系统》是以三维建模动画呈现的重装备概念设计作品。作品以水、陆、空三个不同维度,从功能出发,创新设计了洪灾不同情况下的救灾装备。作品展现了想为中国救援救灾出一份力的情怀,以及宣传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责任感。希望作品也能给一线的救灾消防官兵、装备科研人员带来一些救援方式上的新思路、新想法。
《工业交响系列作品》
作品形式:三维动画
工业交响系列作品是对“重庆工业遗址”生命力的全面奏响。在工业遗址空间中,借助光艺术、影像、特效等手法进行主题演艺创作,形成动态艺术展演,强调空间的沉浸式感官体验,探索工业遗址改造的更多可能性。
整部作品根据重庆特钢厂发展轨迹,共分为四个篇章:第一部分“建造”,以建筑投影作为主要创作方法,表现特钢厂建厂初期的修建与生产过程;第二部分“变奏”,以灯光表演作为主要创作方法,结合空间艺术装置,形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灯光变化效果,注重工业景观的气氛营造,渲染工业化大生产的奋进之势;第三部分“翩跹”,以时空重构作为主要创作方法,形成工业艺术装置与厂房空间的光影互动,表现工业遗址的自我修复与重组过程;第四部分“永续”,以多媒体影像为主要创作方法,寻找散落在工业遗址中的生命痕迹,通过植物意象的抽象展演,弹奏出当代工业景观的曼妙乐章。